武汉大学金融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大概是从10月份高等教育出版社《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出来之后才开始复习的。其实大纲解析四十多万字的容量对于我来说应该只能算作是一般,但是内容稍微比较枯燥一点,而且因为文字的表述方式很相似,也比较容易记混。但是只要把第一部分的马原看过之后,毛概和中特就比较容易了,而近代史和思政几乎没有什么理解难度。这本书我当时是配合着《肖秀荣1000题》来看的,基本上是像看课本一样的看完一章就做一章的选择题,感觉效果很不错,因为有题目的考察,所以慢慢的就把握住了看书的重点(虽然会感到几乎全书皆重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差别,也就不容易记混。因为我后期几乎没有背过什么(几乎没有捧着本书去外面背半天的经历),所以我觉得看的这一遍书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属于看书比较慢的盆友,但是看过之后记住的东西也稍微多一点,我大言不惭的把这种经历形容为“理解性记忆”并且极力推崇。故而,我觉得这两本参考书的价值非常高,曾有政治大神建议大纲解析需要看第二遍,如果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这一遍过后,我又傻傻的把肖1000里面的解析题带答案全部抄了一遍,当然什么都没有记住。但是后来想想,可能潜移默化之中还是会有作用的吧。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复习四月份这样开始差不多,数学我主要用的张宇的高数18讲,李永乐的线代讲义,王式安的概率论讲义,汤家凤的1800接力题典,建议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同学,第一遍还是看课本打基础。线代就看李永乐的书,暑假前要把数学都过完一遍,这是最低要求了,9月份做做180题,薄弱的地方看看强化视频,难点多总结总结。十月中旬就可以做真题了,我觉得真题做15年的就行。真题做完,就可以刷模拟题了,我觉得尽可能多的做模拟题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真题中的不少题目,都在各种习题集中已经见过了,需要做些新题保持感觉;另一方面,从今年考研难度来看,有的模拟题还是很贴近真题的。模拟题多多益善,推荐以下几种,排名分先后:合工大五套卷,包括超越和共创,李永乐6+2,张宇四套卷,张宇八套卷。
考研英语方面:
当我在攻克词汇难关时,意外地了解到新东方王江涛老师推荐的“十天攻克考研词汇”策略,便决定试试。假设这本词汇书共有300页,要在十日内消化完毕,那就意味着每天需要掌握30页。我会依据以下时间表规划任务,用数字表示天数,字母表示均分的部分。比如第一天处理A部分(第1至30页),次日处理B部分,依此类推。每日最佳的记忆时段是清晨醒来和夜晚入睡前,而且记忆单词的过程中无需动笔,只需浏览单词及其含义,每个单词重复看三次。此外,需遵循1天、2天、4天、7天、14天的复习周期来巩固记忆(详细安排参照表格)。这种方法能帮助我迅速扫清障碍,激发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不过,关键在于坚定的决心和持续的努力。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宏观经济学,理解并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如GDP的计算方式)、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理论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IS-LM模型、AD-AS模型和开放经济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也是考试中的常考点。你需理解这些模型背后的经济逻辑,并能灵活运用它们分析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周期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也不能忽视。
微观经济学部分,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绘制及移动规律,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市场均衡及其变动,这些都是基本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效用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结构理论(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这些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可能会出现在论述题中。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结合实际是最好的方式。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这不仅能帮助你深化理解,也能提高答题时的实例分析能力。定期做题和模拟考试是必不可少的。凭大量的习题,你熟悉出题模式,掌握解题技巧,提升解题速度。
阅读经典教材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关注经济学顶级期刊的最新研究,拓宽视野,深入理解经济学的精髓。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也互相激发思考,共同进步。
复习过程中保持好的心态至关重要。面对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要有耐心去理解,有信心去克服困难。每一个难题的解决都是对知识的更深一层把握,每一次的努力都会在未来的考试中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