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学习,人们的看法各异,有的推荐参加课程,有的则建议自学。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经历。我在10月份启动政治复习,只买了本红宝书,没用其他资料,每天像读故事书一样阅读两小时,觉得重要的内容就做个标记,没有做练习题。在考试前我通读了四遍,最后十天购买了肖四和任四,突击背诵了几套题目,然后就上考场了。自我感觉考试表现尚可,至少我个人是满意的。毕竟,政治分数差异不大,大多数人都能超过分数线。关键是理解和阅读时的专注。如果你感到不安,可以选择报班,按照辅导班的系统安排来复习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时间和具体状况。
考研数学方面:
首先,我着手研读李永乐的《复习全书》,逐个攻克书中的例题。这本书的题目丰富多样,尽管我已经多次重温,仍然会有不懂之处。初期,我对数学投入的时间不算多,初次尝试时进度较慢,遇到难题就会直接查看解答,快速浏览后标记重要及错误的题目。我发现例题与课后习题相辅相成,因此也把所有课后习题都完成了一遍。接着,我重新处理之前标记的错题和关键题目,确保彻底理解。想要完全掌握《复习全书》并不轻松,至少要全面完成一轮,再专注于重难点。此外,《660题》是一本极佳的资料,我做了两遍,其选择题设计巧妙,有助于自我评估。大约在11月,我开始做《400题》,每两天一套,做完对照答案,反复研读不懂的部分。随后,我做李永乐的历年真题,近几年的按照年份顺序,以获取实战感;早期的题目相对熟悉,但实际考试总会出现新颖的挑战。我还按章节进行练习,这样效率更高。在考试前夕,我使用了李永乐的《数学决胜冲刺6+2》来热身,主要目的是熟练解题。除此之外,我还接触了李永乐的《数学全程预测100题》以及陈文灯的一些书籍,其中的大题同样有价值,涵盖了许多常考知识点。虽然当初考虑通过其他作者的书籍来拓宽视野,但现在看来,专心于李永乐的教材就已经足够了。
考研英语方面:
考研英语的真题非常重要,至少要做3-5遍,印象中90年代到2007年以前偏简单,2007年到2020年偏难,其中2010年是难度顶峰。练习真题也可以分三步:首先,从头到尾做一遍20年真题,感受下真题风格,第一遍做真题可能会错得很惨,一篇阅读5个题目错3-4个都正常,这时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千万不要放弃;其次,第二遍做真题时是最需要下大工夫的——本次一定要重点突破阅读,此时一定要掌握理解文意的各种技巧,以及深度记忆熟词僻义,透彻解决每一篇阅读。第二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最后,再做2-3遍真题,查漏补缺,大家会发现每次重做自己都有会提升。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理解和掌握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和流体力学三大部分。静力学部分,要理解并熟练应用牛顿三大定律,掌握力系的平衡条件,尤其是对平面问题和空间问题的分析。这部分需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动力学部分,重点在于振动理论和动量定理。哈密顿原理、拉格朗日方程等高级概念虽然看似深奥,但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式。这部分的学习,建议大家多看实例,将抽象的公式转化为具体的应用场景,会更有利于理解。
再者,流体力学虽不在所有学校的考研大纲中,但对全面理解力学有重要作用。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等基础知识要熟记于心,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实践”是关键。理论力学并非死记硬背的学科,是需深入理解物理意义。对每个定理和定律,都要思考其背后的物理图像,这样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迅速找到解题思路。做大量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凭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推荐使用一些优秀的教材和参考书,如《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或《理论力学教程》(清华大学),这些书籍的例题和习题都非常经典,帮助深入理解知识点。利用网络资源,如Khan Academy或Coursera上的相关课程,也帮助拓宽视野,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