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物理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在政治学习方面,初次考研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我对政治科目的准备不足。和其他考生一样,我也曾疯狂地搜集各种备考经验和联系前辈求教。普遍来说,身边的考研前辈们都没有因政治而困扰,他们通常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课程和英语上,认为随便记一下政治就能轻松拿到七十分以上。于是,我也轻视了政治的学习,每天草草地翻阅几页就自欺欺人地以为复习过了。然而,在考试当天,当我拿到试卷时,彻底傻眼了。不仅多选题无从下手,就连单选题也让我感到困惑,每一题似乎都认识,却又无法确定正确答案。政治考试结束后,我预感今年的考研将会以失败告终,心情无比沮丧。
针对政治复习,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我开始认真对待,购买了一本选择题背诵手册,每天固定时间记忆重要考点。经过两个月的坚持,我逐渐找到了做政治选择题的感觉,脑海中构建起了各部分的时间轴和事件链,解题能力显著提高。此外,大量刷题同样关键,我完成了肖秀荣的1000题四遍,以及其他教师的类似800题、1200题至少两遍,可以说我是刷题的狂热者。到了考研后期,我把重心转向政治冲刺,购买了几乎所有知名教师的模拟试题,专攻选择题。做完这些题目后,我能大致把握到当年的重点和考点所在。
总结我的经验如下:
1. 梳理“线索”至关重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点琐碎,难以零散记忆。你需要找出时间线、事件线、人物线等线索,按部就班地记忆重大历史事件。
2. 反复出现的考点必须牢记于心。别误以为只有大题需要背诵,前期的选择题考点也要熟记,并且要做到滚瓜烂熟,避免答题时犹豫不决。
3. 多做模拟题,培养手感。由于我第一次考研的政治成绩较差,第二次备考时我做了大量习题,结果证明这确实有助于了解题型规律,找准考点。
考研数学方面:
关于数学只想说,用心去做题对待数学,它会回报你的。参考书籍:李永乐全书至少刷三遍(暑假前刷一遍),660对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很不错,李永乐线性代数讲义,张宇的高数18讲,2000年后的真题,张宇八套、四套。大家没必要一味追求刷的次数,关键是注重效率,做到每个知识点都掌握。真题和张宇的模拟题建议每一套都当考试来做,真题一定要总结错题,模拟题一定要做,真题的话,因为很多题都见过,所以做起来相对简单,模拟题相当于提前适应考场状态。我的话,真题一般俩个小时就可以做完,但是模拟题却每次都三个小时刚刚好,张宇的模拟题有一点偏,但还是建议大家做,对于练习计算基本功还有心态非常有益,虽然说是模拟题真的很打击人,但是总比考场上受打击好吧。考场上的突发状况很多,只有平时的基本功扎实了,才能在数学上完胜。
考研英语方面:
考研英语,四六级一次通过,大三通过商务英语BEC中级考试,本来我觉得英语是要给我提分的,我准备到时候也花费了相当大力气,绿皮书背了三四遍,真题过了四遍,可是初试英语着实让我好伤心,五十来分。所以四六级和考研英语真的没有太大关系,好多同学六级没过但是考研英语妥妥的,所以大家真的需要好好准备英语,这对初试、复试帮助很大很大。复试的时候老师指着文章里的一个单词让我读出来并用英语解释他的含义,好在我初试就背过了这词。英语最好开始的早一点,慢慢积累,考试之前严格按照时间模拟几遍,考场上头脑保持清醒。大概从十一月开始第二轮轰炸英语,就是整套的计时做真题,然后到了十二月开始背作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大学物理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多个领域,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重点。在力学部分,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础概念是核心,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热学中,分子运动论和统计力学的概念虽然抽象,但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热量转换的基本原理帮助理解和解答大部分问题。电磁学是难点,麦克斯韦方程组、电场磁场的关系、电磁波的传播等内容需深入理解并进行大量习题训练。至于光学,波动光学和量子光学是重点,光的干涉、衍射、偏振以及光子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统一都需深度理解。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练习”是关键。理解是基础,只有真正理解了物理定律背后的物理意义,灵活应用。记忆则是在理解基础上,重要的公式和定理,这需反复诵读和笔记整理。大量的习题练习则是巩固理论知识,提升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遇到难题时,不妨先尝试自己分析,再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这样的过程更能加深理解。
实验也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备考阶段,也要尽可能凭模拟实验或者阅读实验报告来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实验能够帮助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具象化,增强直观感受。
在复习过程中,定期自我测试和总结也十分重要。每周或每月做一次模拟试题,检查自有的学习进度,并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