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技术与方法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复习,大致是这样的。我在九月至十月期间阅读大纲解析,并且做了1000题。政治学习是从九月启动的,那时大纲刚刚发布。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熟悉大纲内容,同时配合做题,每读完一章就对应做一章的题目。起初可能会进展较慢,但到了近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部分,速度就明显加快了。由于我对政治的学习时间投入有限,加上一看书就容易犯困,所以我直到十月底才勉强完成这一轮。有的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建议要反复研读大纲和刷题,但我个人效率不高,只是匆匆过了一遍,大家可别模仿我哦。
考研数学方面:
学习数学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我个人在数学上的根基只能算是普通水平。我会结合教科书,细心做笔记,并且同步解答相关的习题。我整理了各类题型和重点考点,分成了初级和进阶两个部分,其中包含了不少经典题目,难度控制得恰到好处。理想的情况是,暑假期间,即九月开学前,能对所有基本概念进行两次全面复习,确保基础牢固并完成强化训练,同时做完所有习题,以精通各个知识点。九月之后,才开始接触历年的真实试题,在此之前务必避免提前做真题。做真题时需严格遵守考试时间规定,完成后仔细核对答案,分析自己的得失。真题应当多次练习,至少重复三次。数学学习中,光做题不动脑、不归纳是大忌。大量做题是为了熟悉题型,提炼解题策略,一眼看见题目就能联想到相关知识点。每个问题的表述都是解题线索的一部分,如何将文字转化为解题条件,这需要大量实践和反思。建议准备一本错题本,收集你的错误之处,特别巧妙的题目,还有那些经常考核的重要知识点,例如麦克劳林公式或泰勒公式等。
考研英语方面:
从六月份起,词汇学习将融入阅读理解的训练,因为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初期练习时,不要急于在试卷上填写答案。不用追求速度,每天完成一篇即可。我推荐使用张剑的黄皮书,每读完一篇文章,不仅要完成它,还要在纸上逐句翻译。首先抄写下句子,然后自我翻译,查找不懂的词汇,最后对比原文翻译,找出差异。这个步骤可能相当具有挑战性,但只要坚持半个多月,完成15篇这样的翻译,你会发现你的阅读速度、翻译技能和词汇量都有显著提升。有些教师认为阅读不是翻译,无需完全理解,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毫无帮助,如果不理解,如何答题呢?仅仅依赖技巧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对于期望进步的同学来说,扎实的基础复习至关重要,这样到了后期,你会感到更加从容。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以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决定是否需要专注于语法或翻译,并将这两项纳入你的复习计划。
考研专业课方面:
"信号与系统"主要涵盖了两个核心部分:信号处理和系统理论。信号处理部分,学习了各种基本信号类型,如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以及它们的傅立叶变换。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它们为提供了解析复杂天文数据的关键工具。特别是,周期性信号的理解,如光谱分析,对天文学中的恒星和行星研究有深远影响。
系统理论部分,需掌握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的特性,了解系统响应、稳定性分析以及滤波器设计等概念。这部分的内容在设计和优化天文观测设备时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如何构建一个能有效过滤噪声并突出目标信号的系统。
学习这个科目,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理解。例如,将望远镜接收的星光视为输入信号,望远镜系统作为处理这个信号的设备,探讨如何凭调整系统参数来改善图像质量。利用MATLAB或其他编程语言进行实践操作也是提高理解的有效方式。
做大量的习题和模拟试题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帮助熟悉考试格式,也能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团队讨论和分享也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不同,从他人的解答中获得新的启示。
持续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也很重要。比如,随着深度学习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尝试理解这些新方法,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