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从9月1日开始,我启动了政治复习计划。我把大纲解析这本“红宝书”当作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兴致勃勃地研读了两个多遍,每读一章都同步完成肖秀荣编著的《1000题》中的相应练习。建议使用铅笔作答,因为这套题目的质量很高,适合反复练习薄弱环节。对于理科背景或政治理论基础稍弱的同学,可能需要更深入地阅读大纲解析,标记关键段落和知识点,以便强化记忆和理解。到了10月,风中劲草出版后,我觉得它更为精炼,便转向使用它来备考,毕竟考试时我们需要聚焦重点。每次做《1000题》时,我会把上次做错的选项记录在答案旁边,以增强下次回顾时的记忆,这样可以显著减少错误率。这样的方法,我认真执行了三次《1000题》的完整练习。
考研数学方面:
我认为数学其实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出多么灵活的题,都是包含了某些很基础的知识点,所以在直接上全书之前,我把高数和线代的课本完整而且细致地看了一遍,做完了几乎所有课后题,连带着大一买的一本高数辅导上的题也全部写完,同时把知识点做了笔记,一些很巧的积分,求导之类的例题也记下了,然后进行总结(比如我就总结了三角函数各种组合的积分求法)。看完已经是九月下旬,然后上全书,当时就感觉全书上的题80%都能写对了。写完全书是十月底,然后开始真题。我觉得真题最有说服力,就买了数一数二数三的全部真题,每天上午固定两个半小时做真题,时间到了以后给自己严格打分,分析出错原因,然后把不太记得的知识点也记下来在专门的本子上,所以其实整个上午几乎都献给数学。就这样写了两遍,后期时间也不太够了,所以就定三小时写两套卷子。开始写真题的时候分数不好看,而且时间老是不够,不过慢慢巩固找自己的弱点过程中,效率也慢慢高了。做完真题之后,开始做模拟卷,一直到考前三天才停下来。最后三天就是把笔记从头到尾整理了一遍。因为每年数学是在上午考的,所以我也一直选择在上午看数学。
考研英语方面:
从五月份起,我就开始了英语学习,初期的重点是记忆单词,推荐使用无序版本的词书。到了八月到十一月期间,我集中精力研做了张剑的历年真题集,尤其是深入理解了他的阅读理解解题策略,这种方法确实非常有效,我反复练习了三到四次。这段时间内,每天背单词的习惯也从未间断。进入十二月,我开始为作文部分做准备,我熟记了作文模版,这使得我在大作文部分迅速完成,节省了很多时间,以至于在考试结束前我仍有七分钟的时间,感觉相当幸运呢。九月份时,就可以着手写作训练了。主要任务是背诵并灵活运用写作模版,同时自我实践,修正,并提炼出自己的模版。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各个方面。要深入理解这些元素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看到的地理景观。对每个部分,不仅要定义,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机制。
气候变化和地貌演变是我认为的重点。气候变化的历史和影响,以及它如何驱动地貌变化,是自然地理中的重要主题。需熟悉地质年代的时间线,理解各种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并能分析不同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这部分需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配合地图和图表的理解,帮助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再者,水文学和生态系统的知识也是关键。了解水循环的过程,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工作方式,这些都是考试可能涉及的内容。对生态系统,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需有深度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有效的笔记和思维导图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学习新的概念或理论时,我会尝试用自有的话来解释,这有助于深化理解和记忆。定期复习也很重要,防止遗忘。我还建议使用模拟试题进行自我测试,以检查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我强烈推荐实践性的学习。可能的话,实地考察是最直观的学习方式。观察你周围的自然环境,尝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会你对自然地理学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