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今年,我认为政治理论的选择题难度有所提升,论述题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显现出出题方向的变化,即避开热门话题,摆脱各种预测题的限制。对于选择题,建议仔细对照大纲来答题,认真完成1000题和肖秀荣的书籍,初次接触侧重于记忆,之后再做题,务必区分出自己不懂和理解错误的部分,以便后续复习更有针对性。肖秀荣的世界政治形势一书至关重要,同时别忘了考前的模拟训练。我从第一次备考中学到的教训是,不能过于依赖预测卷,要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这两门科目是必须要拿分的,只要你努力足够,肯定能过关。我后期训练时,能够迅速识别出文章中的考察点。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需要把握整体脉络,关注重要事件的意义和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虽然与史纲有些重叠,但视角不同,遇到难题时,不妨参考答案,将其分为两部分,大题要做好充分准备,今年许多人在这方面吃了亏...因为今年大题的命中率确实不高,即使押中了,也可能无法得分,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年考试时,自认为都背过了,结果却失利,除了历史题不太确定外,其他题目回答得井井有条,这是我想分享的经验。总的来说,付出的努力与收获成正比,不要沮丧,也不要幻想平时不用多练,考试时就能轻易猜中。不断总结,困惑的地方可以与周围的人讨论,集思广益,逐渐增强对选项考查点的理解,细节掌握得越精确越好。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前期复习的时候就要把基础打好,看课本,看复习全书,认真做复习全书上的每一道题,不会的题目最好用醒目的东西标记一下,以后就会重点复习该题型。我一般把复习全书的题目写在笔记本上,然后再写解题过程,这样不至于让复习全书的答案影响到我做题的思路,最后竟然整理了四个笔记本,然后就送给学妹了,哈哈。第二遍依然认真看复习全书,查漏补缺每个知识点,把标记的题目重新做一下,仍然不会的就再用其他颜色重新标记。整理每章节内容,重点知识点专项练习一下最好。强化第三遍就相对轻松,把不会的题目,遗忘的知识点梳理一下,最后整体把握。数学要注意思路逻辑,没思路就不会解体,所以最后整理一下不同的题型对应的解题方法。比如求不同结构类型的极限对应的方法也会不同。数学真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做完,不会的内容再次梳理,举一反三。。
考研英语方面:
词汇回顾策略:可以利用考研词汇集锦之类的资源,它们很有帮助。大约有5000个考研词汇,我计划每天掌握100到200个。即使我不能全部拼写出来,但只要能认得就行。在日常做题中遇到生词,我会查阅并储存起来。对于完形填空,如果在考场时间紧迫,这道题就得果断放弃,基本上不需要特别投入时间去准备,一些小窍门可以在自我练习时自行探索。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入的课程,它包括了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如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等,是这个科目的基础。对各类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它们如何影响宏观性能的理解至关重要。例如,晶格结构对材料硬度的影响,或者是聚合物链的取向对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这些都是需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技术也是考试的重点。这包括了烧结、铸造、塑性成形、熔融纺丝等各种工艺,每一种都与最终材料的性能紧密相关。需了解这些工艺的工作原理,并能分析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再者,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相变理论、晶体缺陷等内容也不能忽视。这些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广泛应用,比如金属的防腐处理,或者陶瓷的高温稳定性等问题。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和应用远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多做实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刻地理解材料的性质。定期复习并做相关的习题,帮助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团队讨论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不同人的思考角度会帮助看到自己可能忽视的问题。
保持对材料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这是推动深入学习的最大动力。面对复杂的理论和繁复的数据,只有真正热爱,坚持下去,从在这个领域走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