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本人今年不高不低。政治的书籍,我用的是高教版的红宝书,肖秀荣1000题,风中劲草核心笔记,肖秀荣的形式与政策,肖秀荣八套卷和四套卷。我是从九月份开始看政治的,在九十月份,就是看红宝书配合1000题,看了两遍,这时要看得细,主要记忆选择题的考点。十一月份开始看风中劲草,这时就可以背诵了,风中劲草背了两遍。还有形式与政策可以开始看了,对热点问题要注意记忆。十二月份,主要就是八套卷和四套卷了,大题一定要背熟,今年考了很多这上面的。另外要关注形势与政策没有写的时事,因为形式与政策是十月份出的,十一十二月份的时事就要自己补充了。今年选择题基本都跟时事息息相关,好像很多出自习大大的讲话稿,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政治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千万不要因为不喜欢,前期就放弃它,这会大大占用你后期背诵专业课知识点的宝贵时间。
考研英语方面:
在7月份以前一直在实习的,每天花在公交上的时间有近2个小时,所以利用这段时间用手机软件背了一遍单词。后来回家以后,又把单词过了一遍,这回只是看,没有背。(注意:这里是每年只用手机软件背一遍单词,其他的两遍其实都只是看,理解,并没有去背,我觉得单词这玩意儿,要背下来这么多一下子实在不容易)看单词的时候,要会用联想。在我的理解中,其实一个单词是没有这么多意思的,但是由于中国和外国的表达习惯不同而被人为地造出来许多的意思,但是实际上没有这么多,只是外国人的表达习惯会这么用,放在不同句子里就能给中国人造出来不同的翻译。如果把这些意思抽象出点融合模糊一下,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意思。所以我觉得背是没有用的,而且只要在看文的时候看到这个词的时候能推断出来大概啥意思就成了。这个时候,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背小作文,把每个类型的小作文的范文改一遍变成自己的风格和语句习惯便于理解记忆。结果到考试的时候小作文是信手拈来的,因为这种应用作文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性,换几个词什么的没错基本上分就可以了。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我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的英语就是从完形开始全线突破的。这两个部分我完全只做了真题,86年到13年的真题有时候一周一套,到后面没时间了一天一套勉强弄完。有个13年英语考了82的大神告诉我,有时候看选项好像哪个都没错,就选文章的主题,还有,看2个题再看文,做完这2题再继续看剩下的题,记下再继续看文。完形是一个有意识去训练的过程,通常很多正确的词是在文章前面出现过的同意词,时态,反义词等等。其实完形和阅读不要仅仅当作是题来做,要多学习一下里面体现出来的英美文化气息习惯,还有为写作积累,不仅仅是写作词汇,还有句式。大作文其实是完全没有准备吃老本的,这一向是我的英语考试强项。我一般是不会用I,Ithink,It,多用一些动词转为名词,这样的用法通常会很流畅很地道(这应该算是个人偏好和最近的努力方向吧,不赞同勿喷),而且这些用法也常在阅读和翻译中出现,平时做阅读的时候会多注意下这样的用法,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些习惯用法,会在各年的阅读和完形中反复出现,所以记一下还是很划算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以及教学法等多个领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需对教育有深入的理解和广阔的视野。对教育学原理,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目标及其发展规律至关重要。要关注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如素质教育、公平教育等。
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则需构建一个时间线,梳理各个时期的重要教育思想家、教育制度和教育变革。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子教育思想,西方的赫尔巴特、杜威等人的理论,都需深度解读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再者,教育心理学部分,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发展、动机理论等,帮助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这部分内容需结合实例去理解,凭案例分析加深记忆。
教学法部分,需熟悉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如直接教学法、发现学习法等,并能按具体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这部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多观察和反思自有的教学实践会有很大帮助。
在复习过程中,我认为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至关重要。按照每个领域的知识点划分,设定每日学习任务。定期做模拟试题,检验学习效果,找出知识盲点。小组讨论或参加线上学习社群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互相答疑解惑,共享学习资源。
阅读原著和学术论文也能提升理论素养,尤其是那些经典教育学家的著作,它们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关注教育新闻,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和动态,有助于保持敏锐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