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九月起,我着手收集必要的政治理论资料,选择了肖秀荣的一系列产品,不过并非全套,只挑选了其中对我而言最具价值的部分。十月份之后着手准备也绰绰有余。首要任务是通读一本内容丰富的教材,同时配合做题;接着是历年真题和习题集,需耐心解答并仔细核对答案;最后,关注时事以及肖秀荣近期发布的预测卷,这些通常在十二月才会面世。政治复习的特点是前期轻松,后期紧张,与英语持续稳定的复习节奏形成对比,因为它紧密关联当年的热点事件。到了十一月和十二月,集中精力背诵就足够了。分享个小贴士,我在初试的专业科目上表现不佳,但政治和英语的成绩较好,填补了分数差距大约十几分。因此,建议大家别忽视这两门科目,任何可以争取的分数都不应错过,毕竟最终算的是总分呢!
考研数学方面:
人们常说精通数学就能主宰世界,这话确实不假。数学考试拿高分至关重要,而且它也是耗费时间最多的科目。我认为首先应当深入研读本科教材,并完成课后习题以初步掌握知识。(在这里我想抱怨一下我的大学数学教育,过于基础的教学内容让我轻视了数学的深度,结果没能好好研读书籍,导致后来很多定理和公式记不住,即使反复阅读数学全书,依旧印象不深。)接着,你可以开始使用复习全书,市场上的选择有“二李”和“李王”的版本,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前者,但在第二年我也涉猎了后者。通读复习全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尽量多过几遍,实际上不需要每个细节都精通,因为有些过于复杂的题目在考试中并不会出现。我在看书时遇到难题,会尝试思考片刻,如果解决不了就立刻查看答案,理解为何自己未能解答,然后熟记解题步骤。每个人的學習方法各异,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能有效吸收知识的方法。
接下来便是大量练习的阶段。我购买了许多习题集,如张宇的1000题、汤家凤的1600题和李永乐的660题等。660题我做得最勤,两年下来至少做了四至五遍,尽管题目难度颇高,但我感到受益匪浅。坦率地说,我缺乏毅力,许多资料刚开始时充满新鲜感,但能坚持到底的寥寥无几,这是我的一大弱点,希望你们能有所不同,不论使用哪本习题集,都要全力以赴,彻底消化每一个问题,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最后,冲刺阶段的模拟试题尤为关键,历年真题必须反复操练。我自己做真题时会在白纸上写下答案和解题思路,之后再进行修正。后期若有闲暇,多回顾几遍,觉得这种方法很有效。
考研英语方面:
我主要说一下作文吧,如果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好,就从现在开始练吧,哪怕一次写一个句子,多看范文,多练习,多总结,不要过分的相信所谓的“万能模板”,这种押宝类的东西,还是谨慎使用。作文要(1)做到语法、拼写、标点正确,用词恰当;(2)遵循文章的特定文体格式;(3)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使其内容统一、连贯;(4)根据写作目的和特定读者,恰当选用语域。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物理化学学习的第一步。物理化学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核心的概念,如吉布斯自由能、反应速率常数、波函数等。这些概念不仅需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例如,吉布斯自由能是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标准,理解它的本质帮助预测和解释许多化学现象。
掌握公式和计算技巧。物理化学中有很多复杂的公式,如克劳修斯-克拉珀龙方程、朗缪尔吸附理论等。这些公式并不只是用来记忆的工具,是解决问题的武器。要凭大量的习题练习,熟练运用这些公式,并学会灵活变形,以适应不同的情境。
再者,实验与理论结合。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往往需凭实验来验证和深化理解。即使是在复习阶段,也应该尝试理解和解析实验数据,用学到的理论去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帮助巩固理论知识。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是物理化学考察的重点。很多题目会设置复杂的场景,要求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进行解答。这就需在复习过程中,不断训练自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将大问题拆解为小问题,逐个击破。
定期回顾和自我测试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我建议每周或每两周做一次全面的复习,定期做一些模拟试题,以此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