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选择题主要针对的是具体的知识细节,测试基本功。尽管每年都有教学大纲,但缺乏明确的重点,单纯记忆的效果并不理想。推荐使用蒋中挺的全程复习书籍,它涵盖了所有科目的关键点,尤其是一些细致入微的部分。等到九月开学后,应该仔细地再研读一次。进入后期阶段,可以将重心转向解答大题,同时偶尔回顾一下选择题的知识点。购买几套模拟试题,在考试前做一些练习以检测自己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做一定量的选择题训练是必要的,这样面对政治试卷时才能保持镇定,游刃有余。特别建议尝试刷1000题系列。
考研数学方面:
我认为数学的学习关键在于练习,尤其是实战的真题。首要任务是通览所有概念,不明白的地方多看几遍,如果实在无法理解,不妨暂时搁置,继续学习后续内容。有时候,我们的思维会有意想不到的转变,或许在学习其他知识后,原本困扰你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于数学基础部分,大致浏览一遍,而对于难以掌握的部分,则需反复研读2-3次,条件允许的话,再多复习几次。进入10月,应开始着手做真题,这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尽量选择真题来练习。
我建议从早期年的真题做起,因为它们相对简单些。刚开始时,不必急于计时,毕竟初学者需要适应。随着熟练度提高,逐渐加入时间限制,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考试的状态中。每套真题完成后,务必深入剖析错误,辨别是运算错误还是知识点的盲区。若是知识点问题,不仅要修正此题,还需寻找同类题目练习,直到彻底掌握该知识点。若归咎于计算失误,要审视是否频繁出现此类错误,若有,可能存在计算方法的误解,同样需要通过额外的题目来纠正。
这些道理想必大家都清楚,但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
考研英语方面:
得益于我的扎实英语基础,阅读部分对我来说并不吃力。然而,写作是我需要着重攻克的部分,尤其是对于议论文和应用文,我几乎没有实践经验。因此,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积累范文上,从十一月起,我分别背诵了十篇左右的大作文和小作文,确保每种类型都有所覆盖。在背诵策略上,我推荐先理解中文版本,再逐句翻译成英文来记忆。我认为背诵的关键并不只是记住,更重要的是能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我会先背一次,然后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方法多次进行默写练习。
考试前两周,我已经为大作文和小作文都构建了自己的模板。小作文是按类别整理的,数量不多;大作文则根据积极、中立、消极三种态度各准备了一个模板,这样只需在考试时替换关键词即可。幸运的是,今年考试的作文题目类型都在我之前的复习范围内,所以我基本上直接套用了模板,更换相关主题词就完成了写作。此外,我想强调的是,英语作文的书写美观也很重要。十一月我购买了王江涛的英语字帖,每天花费十分钟练习,坚持了一个多月,效果显著。
考研专业课方面:
电子信息科学专业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度颇深的课程,它涉及到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多个领域。在复习时,我将这些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整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对电路理论,理解并熟练运用基尔霍夫定律和诺顿/肖特基等效模型至关重要。掌握傅立叶变换在解决交流电路问题中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建议凭做大量的习题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电磁场理论部分,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核心,需深入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能灵活运用。静电场、稳恒磁场和动态电场的理解和计算也不能忽视。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凭画图和实物模型帮助理解。
信号与系统的学习,主要在于理解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质和频率响应特性,以及拉普拉斯变换的应用。对信号的分析,我推荐使用MATLAB进行模拟,这样既能直观理解,也能提高计算能力。
数字信号处理是现代通信的基础,离散时间信号的采样定理、Z变换和数字滤波器设计等内容需重点掌握。这部分理论性强,需结合实际应用进行理解。
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理解为主,记忆为辅”的原则,尽量从原理出发去理解每一个概念,不是死记硬背。定期的自我检测和总结也非常重要,我会每周进行一次模拟测试,找出自有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