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机械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八月时,我开始观看张俊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讲解清晰易懂。接着到了九月,我着手做肖秀荣的1000题。大纲公布后,我仔细研读了一遍,发现内容非常详尽。随后,我转向阅读《风中劲草》,这本书相对精简且实用,我反复阅读了大约四次,并整理了一份详细的笔记,这让我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如果以后你需要了解如何做笔记,我可以告诉你具体方法,文字描述可能不太够全面。最后,我对《风中劲草》又进行了三次复习。此外,我购买了肖秀荣的八套卷,仅完成了选择题部分并重复练习了两次。对于肖秀荣的四套卷,我背诵了五遍,虽然记忆不够牢固。我还使用了任汝芬的四套卷和“20天二十题”作为额外的复习资料。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重要性我想不要我多说了,数学是最容易拉开分数的一门课,俗话说:得数学者得天下。我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正式复习考研的(如果你想考好一点也更早一点更好),数学就是基础要扎实,我还对着考试大纲把书上的每一块都过一遍,课后习题都仔细做一遍,这个阶段大概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之后便开始攻克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我觉得复习数学这本书是必备的,因为它既注重夯实基础,也能提高解题思路。这本书一定要花心思去做,有不懂的问题要自己先考虑,实在不行再看答案,注重看里面的解题思路,只有思路清晰了,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题目才能上手。我在7月份把全书第一遍全部看完,然后继续第二遍。到考研之前大概看过三遍吧。强调一点,数学是考做题的,而不是看的,不管题目你看上去会不会,一定要动手去做,好多人都吃过这个亏,觉得有些题目看上去都会做,但是真正做的时候不一定能做的对。希望大家踏实一点,一定要多练习。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背单词这项任务并无太多热情,初期购买了红宝书,却未能完成任何一单元的学习。随后我发现,我并不擅长通过传统的词汇书来记忆单词。于是转向使用朱伟的《恋恋有词》,设定每日午后攻克一个单元,总计30个单元,正好能在一个月内完成一轮。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次日早晨用半小时重温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在此推荐一个小技巧,即在第二天早上复习时,备个小本子记下那些你不熟练的单词、短语和知识点,附上中文释义,不认识的单词也可抄录,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定期回顾。我选择在第三天默写这些内容,以加深印象,找出自己的弱点,以便下次重点关注并反复练习。同时,十二月开始,我会滚动复习之前的句子和作文,并不断翻看单词,保持对它们的熟悉度。
在这个阶段,我正式启动阅读训练,涵盖了从2008年至2019年的历年真题,每次做2至4篇文章,务必确保事后进行深入总结,彻底理解每一篇文章。由于真题需要多次实践,预计在考试前会做3至4遍,具体计划可按个人情况调整。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是基础。理论力学涵盖了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核心概念。每一个定理和公式背后都有其物理意义,理解这些意义比单纯记忆公式更重要。例如,理解牛顿第二定律F=ma,不仅仅是这个方程,是要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理论力学的应用题往往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复杂情境。在复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多做习题,尤其是那些需综合应用多个知识点的问题。对每个解出来的题目,都要去反思:这个答案是如何得出的?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再者,重视对质心、转动惯量等重要概念的理解。这些概念在处理物体平衡、旋转等问题时尤其关键。理解和计算质心位置,以及理解并熟练运用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能帮助更准确地分析动态问题。
掌握矢量运算也是理论力学的重要部分。向量的加减乘除、标积和叉积,以及它们在空间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都需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不仅在理论力学中重要,也常出现在其他理工科学科中。
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我会定期把学到的内容进行梳理,制作思维导图,这样帮助巩固记忆,也能发现自有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