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因为我很多年没碰过政治,所以跟了辅导班,个人感觉很有用的。7月中旬开始上课,连续上了一周然后我自己回去每晚读讲义,因为上课的时候比较走心,所以也记住了不少东西。9月开始看肖秀荣那本大厚书,但这个时候看已经晚了,身边很多人早就开始看了,我边看边勾画自己觉得是重点的地方,每看一章就配合做1000题,将错题标注下来,这样过完一遍之后已经将近10月中旬了。第二遍我只看自己画的和书上已经标注的重点,再做1000题,然后继续用彩笔继续标注第二遍还做错的题。11月中旬买了风中劲草,但是那个太多了,我没背,就过了2遍,同时刷真题的选择题和1000题的错题,一天刷一套。进入12月以后,陆陆续续各种模拟卷就出来了,我只想说肖秀荣的4套卷8套卷必须买,其他的比如蒋中挺,任汝芬,米鹏,石磊等等你可以买来刷选择题。大题其实各位老师压得都差不多,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等模拟卷出来以后就开始背大题了,可能我政治敏感度差,大题很难背 想要背熟需要很多时间,我当时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在最后的20多天里肖4蒋5一起背,最后的时间可以说非常非常紧,所以导致我哪个都没背熟,最后上考场一看都是肖4的题但是由于背的不太熟答得也不是十分顺手,选择题我也觉得挺难,最后只有60分。
考研数学方面:
我将考研复习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对课本的学习。从五月劳动节后开始,我一边研读课本一边做配套练习,直到七月中期完成了第一轮。接着,暑假期间我启动了复习全书,由于初次深入学习课本并辅以老师的指导,我看全书时并未感到太大的困难。我记得在做第二章全书习题时,错误率极低。我对全书进行了细致的章节式学习,每个问题都亲自动手计算,不仅要理解,更要确保解答正确。原计划45天内完成第一遍全书,但最终延迟了一周。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全书的难度比真题稍高,但它设计得很好,想要在数学上取得优异成绩,至少要看两次。九月结束第一遍全书后,我在十月月中旬前开始了第二轮,并同时完成了660题。660题强调概念,易设陷阱,难度适中,完成并吸收这些题目有助于后期的冲刺。从十月下旬起,我每两天做一套真题,到十一月初已完成大部分,随后花一周时间整理并反思错误。从十一月下旬起,我重新回到全书,结合真题构建知识框架,然后就是最后的两套模拟试题演练。关于这个时间表,我建议你们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调整。起初,我每天大约用半天时间复习数学,后期减至三小时,十一月下半月则缩减至约两小时,主要因为政治复习占据了更多时间。总结来说,课本读一次,全书读三次,真题做两次,模拟题一次,每次完成后都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分析不足之处。
考研英语方面:
我主要说一下作文吧,如果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好,就从现在开始练吧,哪怕一次写一个句子,多看范文,多练习,多总结,不要过分的相信所谓的“万能模板”,这种押宝类的东西,还是谨慎使用。作文要(1)做到语法、拼写、标点正确,用词恰当;(2)遵循文章的特定文体格式;(3)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使其内容统一、连贯;(4)根据写作目的和特定读者,恰当选用语域。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球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了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对考生的知识广度有较高要求。构建一个全面的地球科学知识框架至关重要。我建议从大的板块构造理论开始,理解地壳的形成、演化和运动机制,深入到具体的地质年代、岩石类型以及矿物结构等方面。
气候变化和大气动力学也是重要考点。要掌握基本的大气环流模式,理解气候系统的动态平衡,并能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熟悉地球的水循环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再者,对海洋科学,重点在于理解海洋的物理性质(如盐度、温度分布)、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平面变化等。了解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如厄尔尼诺现象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空间科学部分主要涉及地球的电磁场、重力场及遥感技术的应用。理解地球磁场的基本原理,能够计算和解释重力异常,以及掌握遥感图像的解析和处理技巧,这些都是考试中的关键点。
在学习方法上,我推荐采用“理解+记忆”的方式。对复杂的理论,先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再凭做题强化记忆。多看地图和图表,帮助形象化抽象概念。我还经常参加讨论组,与同学交流,互相解答疑惑,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
历年真题的练习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凭对真题的反复练习,了解考试的风格和难度,找出自有的弱点并进行针对性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