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复习程序及步骤:总结自己的复习策略。首先把风中劲草那本红皮的撸一遍——等肖秀荣的真题出来了可以试试做做,绝对不要舍不得做留到最后模拟用(考研政治的知识点三年是不会重复的,所以等风中劲草撸一遍后直接用真题检验)——接下来就是肖秀荣的8套卷(答题能背就背,重要的题会和肖秀荣4套卷有重复的)——然后就是肖秀荣4套卷(肖4必须盲做,不能查书,做的太差劲也不要查书)——最后一步查缺补漏
考研数学方面:
初次接触考研真题,我按照年度顺序从2000年至2017年逐步攻克,使用的资料为张宇的全套真题解析。第二次则依据主题板块来练习,选择了李永乐的精讲版真题集。对于清晰易懂的题目,我会毫不犹豫地直接标记通过。在备考后期,模拟试题成为了提升能力的关键工具,市场上种类繁多,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去尝试。至于其他相似的模拟题,如李永乐的,可以有所选择地完成。进入到第二个学习阶段,我在大三下学期的暑假启动了全书的学习。微积分部分,我选用的是张宇的18讲,由于其重要性和我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我几乎耗尽了一个暑假才完成。随后,在接近新学期之际,我开始研读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对于概率论,我直接采用的是李王的复习全书。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英语学习,词汇无疑是根基,每日积累单词是贯穿至考研前夕的必修课。起初面对浩瀚的考研词汇,我觉得繁杂无章,即便努力记忆,也往往很快遗忘。参加了一次考研英语研讨会后,我采纳了根据记忆规律来背单词的方法。每日处理100个词汇,标记重复学习的日期,遵循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第十五天和第三十天的复习周期。初期阶段,我主要以浏览为主,随着熟练度提升,我会用卡片遮住汉语释义,尝试自我回想单词含义,若一时未能想起,则立即查看译文,以此巩固记忆。这种方法起初成效微弱,但随着深入,效果日益凸显。唯一的问题是,有些时候重复学习的日期会巧合地落在同一天,导致需要复习的词汇数量激增,虽然困扰过我,但我仍然持之以恒。
除词汇外,真题至关重要,而在真题中,阅读理解堪称王道,这绝非空谈。初次备考时,整整一个暑假,我把所有精力倾注于翻译历年真题的阅读篇章,从1997年至2008年,每天下午精译两篇并仔细记录。这个过程锻炼了我的阅读和翻译技能。第二次备考,由于对真题已相当熟悉,我转向研读张剑的英语阅读提升版,标注生词和短语,剖析复杂长句,反复琢磨,随着时间推移,我的词汇量和句子理解力均有所增进。彻底掌握真题中的每个单词、短语和复杂句后,我专注于解析阅读题目的设计,为每个问题归类,并在文中找出关联的句子,梳理出考查点。同时,我也深入分析错误选项,辨别其是否源于信息混淆、文本误解或其他常见的命题陷阱。一旦深入理解,就能一眼识破错误选项,因为考研英语的误导手法具有很高的重复性,这是我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察觉的。
至于新题型,我主要采用张剑的教材,使用铅笔作答,提前两个月开始练习,完成后擦除重做。至于作文,我从考前两个月开始训练,每天下午撰写一篇,逐步形成个人的写作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基础。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资源以实现目标的学科,涵盖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核心职能。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不仅需记忆,更需深入理解和应用。例如,你凭阅读经典的管理理论书籍,如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来深化理解。
案例分析是提升的关键。管理学并非纯理论学科,实践性极强。我建议大家多看一些企业管理的案例,比如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库,从中理解并运用管理理论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案。这不仅能帮助你理解理论,也能提高分析能力。
再者,熟悉并掌握管理模型和工具。如PESTLE(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环境)分析,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平衡计分卡等,这些都是管理决策中常用的方法。你需了解它们的使用场景,以及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关注时事热点也很重要。管理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不断涌现。定期阅读相关的期刊、报纸或者新闻,帮助你理解管理学的新动态,也有助于你在论述题中提供新颖的观点。
实战演练不容忽视。找些历年真题或者模拟试题进行练习,模拟真实考试环境,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也凭小组讨论或找导师指导的方式,对答案进行反馈和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