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实际上,我认为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四个科目中,政治是最不需要过于忧虑的一门。考研政治主要考察的是公民素养和爱国精神,这一点我们应该明确。我在十月份才着手准备政治,初期主要是梳理知识框架,大致浏览一遍内容,十二月以前不必在简答题上花费过多精力,可以更多地专注于其他科目。接近考试的最后一个月,任四和肖四会陆续发行,这时候购买并全力记忆这两本书的内容,我个人更推荐肖四。总而言之,对于政治这一科,你完全可以保持轻松心态。推荐的政治复习资料包括:肖秀荣的知识点精炼,肖秀荣的1000题集,肖秀荣历年真题解析,肖秀荣考点预测背诵本,肖秀荣形势与政策详解,肖秀荣模拟8套卷和4套卷,任汝芬的4套卷,徐涛的考研政治考前20题精选,以及蒋中挺的客观题备考指南。
考研数学方面:
过去的真题应至少练习三次,从2005年开始,因为早期的题目对当前的参考意义不大。自行组织模拟考试,严格控制时间,完成后自我核对答案并评分,避免查看详细的解析。对于错误的题目,先尝试独立解决,如果依然困难再去查阅解析。将错题记录在专门的笔记本上,并确保在复习阶段经常翻阅。在九月至十月间,用一个月的时间攻克李永乐的660题,首次完成后,立即重做错题并整理到一个新的笔记本中。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感到最为自豪的一个科目。我认为英语学习的关键在于词汇,因此我在复习期间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记忆单词。针对考试大纲中的5000多个词汇,我在五个月内足足背诵了五轮,起初使用扇贝单词软件,之后转为使用绿皮乱序版。朱伟的词汇扩展很广,他的联想记忆法包含了许多我未曾想到的关联,所以我觉得按个人的学习步调可能会更有效。在背单词的过程中,遇到一个新词,我会尝试联想到书中其他相关的词汇,包括同义词、反义词、形近词和派生词,把这些联系写在旁边,接着继续下一个单词。这种方式我觉得相当有益,推荐大家试试看。至于做题部分,我侧重于阅读理解,因为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完成了2000年至2019年的所有真题阅读,每篇限时20分钟,力求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而不只是寻找正确答案。此外,我还做了张剑的黄皮阅读书150篇,虽然难度较大,但我主要是用来认识生词和解析复杂长句,同时训练推测出题者的意图。面对错误时,别质疑题目,而是要适应出题者的思维模式,多加练习,逐渐就能掌握其规律。对于作文,我大约每周写一篇,重点是背诵朱伟的作文模版和精彩语句,并学会灵活应用到不同主题中。我觉得考研作文不宜过分创新,关键在于积累高质量的句子并恰当运用,技巧性因素相对较少。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基础概念至关重要。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以及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都是核心内容。你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模型去分析实际问题。例如,理解价格如何由市场供求决定,或者如何评估政策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熟悉并掌握成本曲线和利润最大化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解短期与长期成本的区别,以及如何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来决策,这些都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工具。
再来看宏观经济学,GDP、失业率、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指标的计算和影响是考试的重点。理解国民账户体系,能够计算和解释这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是理解和分析经济状况的关键。了解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菲利普斯曲线,帮助你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构建思维导图是非常有效的。它帮助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加深记忆。多做练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检验理解程度,并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尝试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这样既能提高理解深度,也能增加学习的乐趣。
阅读经典的经济学教材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或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这些书籍深入浅出,对理解和深化知识非常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