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大数据分析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在政治科目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分数。大约在8月启动复习,至10月期间,我已经完整地阅读了《精讲精练》和完成了《1000题》,整个过程基本遵循肖老师的教学计划。初期,我投入的政治学习时间相对较少,每天约1小时,但到了11月和12月的关键时期,我逐渐加大了学习力度,特别是在考前两周集中精力进行记忆和背诵。政治学习重在熟悉与记忆,无需过于费神,因此我通常在上午10:30以后和晚餐后抽出时间来看书,避免占用大片连续的时间。肖老师的《八套卷》和《四套卷》务必认真对待。选择题需要适度练习,我还额外做了蒋中挺的《五套卷》选择题,觉得非常有益,这有助于找出知识盲区。对于主观题,关键在于理解和记住答案的结构和逻辑。大家都将在后期进行大量背诵,但我认为理解同样重要。通过理解答案的思路层次,记忆变得轻松,还能举一反三,即使遇到未准备过的题目,也能运用相同的方法作答。《肖四》的大题必须牢记于心,《肖八》的大题也应适当记忆,具体根据个人时间安排。我在考试前夕将《肖四》大题的主要内容默写了一遍。考前两天,务必回顾一下后期资料中的选择题错误,我仔细检查了两遍,发现在考场上的许多选择题知识点都与之前的练习相似。此外,蒋中挺会在考前一两天发布类似最后预测的试卷,做一做对备考很有帮助。
考研数学方面:
提到数学,我觉得有好多话要说,其实第一年考得时候我数学出现了大事故,把两道题写反了,就是驴唇不对马嘴,当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不能再改了,于是可想而知,接下来的题目根本就蒙了,最简单的题目也不会了,大脑一片空白,彻底短路了,75分就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第一道二道题的分数,后面大题几乎为零,从考场下来整个人都蒙了,中午回到宿舍,想了想之后决定还是考完专业课,要不然真对不起自己,后来得知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真是后悔数学失误了,说这么多,就是告诉大家数学一定要每天练题,我失误的原因一是紧张,但无形中给自己加了禁锢;二是最后一段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给了政治和专业课,忽视了每天数学的练习,导致考试时心虚,影响了心态。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理解是关键,但也不能忽视写作,毕竟30分的分数相当可观。对于写作,最好在最后两个月集中精力准备。王江涛的作文书籍颇受推崇,然而他的讲解可能较为普遍,很多内容大同小异,如果你能深入研究并掌握其中的模式,就会发现它非常实用,特别适合基础较弱的学生。何凯文的作文指导则更为具体一些,如果有空闲时间,不妨一读,机不可失。虽然有人建议背诵30篇范文以确保万无一失,但你真的能完成这个任务吗?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习惯,提炼出一套顺手的写作模板和思路框架。此外,一手好字会让你受益匪浅。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经济学二”,基础理论的理解至关重要。这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市场均衡、国民收入核算等。一定要深入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因它们是后续复杂问题分析的基础。我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凭绘制图表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比如用图形表示供求曲线的变化,这样既直观又深刻。
掌握并熟练应用经济模型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IS-LM模型、AD-AS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工具。不仅要理解模型的构建逻辑,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我经常做的是,将这些模型应用到现实经济现象的解释上,以此加深对模型内涵的理解。
再者,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是学习经济学的重要部分。这需掌握如何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这个环节,我会推荐使用Eviews或者R语言这样的软件进行实践操作,阅读一些经济学研究论文,了解最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
历年真题的练习不容忽视。凭对历年试题的研究,把握考试的重点和难点,熟悉出题人的思路。我通常会做两遍以上的真题,第一遍是自我检测,第二遍则是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
持续关注经济动态和政策变化也是提升经济学素养的有效方式。我会定期阅读《经济学家》、《金融时报》等权威经济类期刊,以及关注国际国内重大经济事件,这些都能帮助我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我的经济学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