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因为我是工科的学生,对政治这门课不感冒,政治课也基本逃光,不过我比较关注时事,没事的时候喜欢看看报纸,看看新闻。政治我是从9月大纲解析出来后才复习的,我选择的参考书就是大纲解析,还有强化辅导班的复习资料。有人会问问什么不选任汝芬系列那?其实任汝芬的书我也看了很多,对我这种门外汉来说,没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在上面。我觉得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放到自己拿手的科目上让他给自己增分,在自己薄弱的不感冒的科目上用适量的时间不拖自己后腿就行了。 虽然大纲解释全是字,没有什么重点,但对于我来说也是它的优点之一。我喜欢在复习的时候自己钩钩画画,把我自己理解记录在书上,这样我才会更了解各章节的结构,更利于建立知识体系,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复习,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再配上强化班阶段的老师总结的重要考点,让自己既能平均用力,又能有的放矢。
考研数学方面:
从课本开始,因为准备得早时间比较充足所以把课后题都做了做,大概四月看完课本开始看复习全书,第一遍的时候全书上题十有八九不会,耐着性子把解析从头到尾看懂为止,这一遍特别费时,大概到六月份才把全书高数部分看完。然后马上开始第二遍,因为第一遍巩固的不错,所以第二遍就轻松很多。九月从最早的真题开始做,一天一套,不熟练的知识点需要针对性地练习,不能留死角。早期的真题大致会做就可以,不用太计较,毕竟时间久了,变化还是挺大的。因为复习的时间比较充足,最新的几年真题想留到考前训练用,所以突然就闲下来了,但数学又不能停,听说张宇的《高数18讲》不错,就找了一本开始看,有好的内容就做笔记,有好的题目摘到错题本上。在看完《18讲》之后觉得时间还是很充足,就做了《660题》的选择题部分,做起来很难,很多题还是会卡壳,但收获也是很大的。这时候差不多到了11月,这时候数学的时间就需要减少了,于是开始每天一套做李永乐的十年真题(留了最近三年的在考前做),这本书的编排我觉得很好,前面是成套的题,后面是把历年真题按章节知识点编到一块,可以按章节练习,还会出一些数一、数二的真题,适合查漏补缺。经过前面这么多轮的复习,这时候做真题会很轻松,基本上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就能做完,成绩稳定在140左右。做完套题再按章节继续做,做错的题做好记录。到了十二月开始做模拟卷,比较常见的就是张宇《八套卷》、李永乐《6+2》、合工大超越,模拟卷会比往年真题难很多,但也是必要的,尤其是这两年的难度明显在提高,需要做一些难题。考前几天把之前留的几年真题做了感受感受最近几年的出题风格以及保持做题的感觉,翻翻笔记、全书看有没有生疏的知识点,再看看错题本,然后就可以放心地上考场了。考研数学还是挺重基础的,只要复习地扎实了就不怕,近几年真题的计算量不小,需要格外注意,如果因为粗心失分就很可惜了。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Part不能忽视。对于长难句,可以先通读长难句解析这本书,统一感受一下自己的软肋在哪块。同时要着手开始刷真题,刷题后你会发现错题的症结多数在长难句的理解,这时可以对照答案分析句子类型再重新回到参考书上,反复理解,通过不断演练达到最终消化的效果。其实对于长难句同样可以建立错题本,可以分句型摘录,每天晚上抽出十几分钟翻一下,也会进步很快。对于阅读整体的部分,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做题做题再做题,做完认真校对答案不断反思。前期英语建议大家用张剑因为比较详细,在刷三遍及以上时可以用丁晓钟的书,答案简略同时思路也更新颖。九、十月后再刷,这时要掐时间做题,培养考试临场感,不断分析。最后就是作文啦。其实这个大家前期可以不用管。在临近考试大致一个月时再准备。我当时是早上分别背大、小作文的各一篇模版,晚上再写真题,然后翻看不同资料的参考答案摘出亮点词、好的套路及思路,总结成自己的模版,最后整合出一个终极模版,并再之后模拟时用上。这个同样要计时完成哦。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化学等多个领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基础中的基础。对热力学,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三大定律至关重要,尤其是熵增原理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判据。动力学部分,要深入理解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以及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至于量子化学,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是核心,虽然较为抽象,但凭实例解析和计算,逐步深化理解。
习题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物理化学的题目往往需深入思考和精确计算,做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答案层面,应注重解题思路和过程。浙大的试题通常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全面理解并灵活应用知识点。我建议使用经典的教材如傅献彩的《物理化学》配套习题进行训练,并尝试解决一些历年真题,这将有助于提升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再者,实验和案例分析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强调实际应用,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凭实验来直观感受和验证,比如热力学状态函数的变化、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研究等。结合实际环境问题,如污染物的转化机制,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物理化学的知识。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是非常有益的。你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复习,互相解答疑惑,共同探讨复杂的问题。这种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增强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