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觉得买本肖秀荣1000题好一些,自己看一节书做一节题目,用铅笔做,做一遍擦掉重新做。特别是考前一个月的时候要再把所有题目过一遍。再就是把考研大纲撕成几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背诵,如果觉得太多就背一下风中 ,以前的版本也可以,变化不大。但是最后还是得回归大纲,背大纲的每一章的标题,要把每个章节的体系背下来。最后在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做真题。不要自欺欺人,要完全明白每个选项怎么来的,每个大题的答案是从哪个角度想的。这个肖秀荣讲真题比较细致。个人觉得任汝芬的书不如肖秀荣的经典,特别是预测卷,肖秀荣的比较切合实事。我个人感觉主观题比客观题答得好,客观题的多选有几个选项不确定,但是主观题却明显要有话说。政治主观题一定要答得满满的,那么就一定要多背诵!
考研数学方面:
从九月起,我开始了复习,遇到独特的解题策略,都悉心整理成一本精粹的笔记。我完成了660题的训练,并且重做了暑期时遇到的困难题和错误题,以及660题中的错题和难题。进入十月,我便着手历年的真实试题。我没有从头做起,而是从2005年开始一直做到2019年,初期几乎每天都做一套,后期则调整为每隔两三天一套,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一系列真题。我想强调的是,每个人的进度不同,做题频率可灵活调整,但每一题都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完成后认真批改,确保理解并解决难题。完成真题后,我接着做了李永乐的六套冲刺卷和张宇的八套卷,这些卷子难度较高,不必过于纠结得分,主要目的是巩固知识和保持手感,不做硬性要求。剩下的时间里,我一边做冲刺卷,一边回顾之前的所有错题,不断温习练习题、660题、真题和模拟卷中的错误部分。到了十一月以后,我每天投入大约四小时来学习数学。
考研英语方面:
我一直对英语颇有信心,因此备考阶段我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复习,只是每天坚持在扇贝上学习一百到二百个新词,并且完成两篇阅读练习。我不觉得需要过分担忧复习进度,关键在于保持每天都与英语接触。对于阅读部分,我购买了历年的真题集,没有特别挑选,随便选了几套来做,反复练了两三遍。此外,我还尝试了张剑老师的阅读题集(黄色封面那本)以及星火出版的150篇阅读理解,但感觉效果平平。接近考试时,我选购了《大纲配套阅读理解30天30篇》,每天安排1-2篇文章来读。然而,关于写作,我真的不建议大家效仿我。我是到了备考后期才意识到每天背诵作文的必要性。实际上,临时抱佛脚背作文是没有什么实质帮助的,仍然难以写出好文章。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每天关注作文,我个人推荐王江涛的作文书,当你背诵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尝试自己动手写作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机械原理”是一门涵盖了机械系统设计基础的课程,它包括了机构分析、运动学、动力学等多个方面。在备考期间,我深刻理解到,掌握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机构的自由度、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这些都是常考点,需深入理解和记忆。对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如铰链四杆机构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必须能够灵活运用。
动态分析也是考试的重点。你需熟悉并能熟练应用达朗贝尔原理、虚功原理等进行动力学问题的求解。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需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我通常会挑选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深入解析,尝试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再者,创新设计部分不容忽视。机械原理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它还要求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设计能力。理解和掌握设计原则,比如机械效率、可靠性、经济性等因素的考虑,对答题和未来研究都至关重要。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有效的复习策略是关键。我建议每天分配一定的时间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将新学的知识点与已知的内容相结合,形成知识网络。做题是检验和巩固知识的最好方式,定期做一些模拟试题或历年真题,帮你熟悉考试形式,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讨论和交流也很重要。你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共同探讨难题,这样的互动不仅能激发思考,也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