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首要的是,我们要理智地看待市场上的那些所谓预测试题的书籍,即便是备受推崇的肖秀荣教授今年也仅命中了一道半题目,这让学生们感叹不已。因此,我们应该明确,真正的权威指南是每年官方发布的红宝书。我们不应盲从,不应追逐潮流,深入理解和研读大纲才是备考政治的正确路径,没有捷径可行。通常来说,大纲至少需要通读三次,并通过做题来巩固理解。至关重要的是,要去做历年的真实考题,特别是主观题部分。这些题目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关键是找出评卷教师的评分要点,并掌握标准的答题表达方式。这一过程可能较为艰难,但只要你遵循这种方法学习,到了考试时面对考研题目就会感到轻松许多,不再过度依赖预测名师。命题组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未来能准确预测到的题目只会越来越少。因此,提升自身的独立答题能力,以平静的心态应对考研政治是至关重要的。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水平中等偏上,与政治科目相当稳定。尽管我在听力和口语方面表现欠佳,六级考试勉强过关,但我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有一定优势,可能是因为我偶尔会浏览英文网站或阅读英文新闻。据我所知,考研英语的挑战不仅限于词汇和语法,还包括运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时,即便理解了文章和问题,仍可能无法给出正确答案。首要任务当然是积累词汇。我选择的是俞敏洪编写的无序绿皮单词书。实际上,任何单词书都可以,关键是持续记忆,不能懈怠。到了复习后期,主要依赖真题来学习单词,前期则以单词书为主。无需赘言,英语真题至关重要。我使用的是历年真题深度解析。同时,我参考张剑的真题黄皮书,以便对比和借鉴。我一开始就尝试做真题,从难度最高的2010年开始(成绩并不理想)。这么做是为了表明近年来的试题相对较易,但我们应做好应对最难题目的准备。起初,我在阅读部分犯了不少错误,大约错了七八个,后来我发现我倾向于凭自己的逻辑解题,而非依据文章寻找答案。考研英语的答案必须直接来源于文章,不能主观猜测。经过努力,我在后期将错误控制在五个以内(这是初次做的错误率,之后真题主要用于自我评估)。对于长难句,我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翻译题,而在阅读部分,只需大致理解句意即可,因此掌握基本语法足以应对考研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从第二次做真题开始,更重要的是分析,识别陌生词汇,注意常见短语搭配,反思自己为何反复陷入命题陷阱…这些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察觉。至于具体做了多少遍,我没有计数,只是不断地重复训练。到最后,我一看见首句就能大致猜出文章主题和题目。作文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我从九月底开始关注王的作文并进行背诵。我主要背诵了真题的作文,大概有十多年的真题,没有额外背诵押题作文,因为我实在来不及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农业知识综合一”,这门科目主要涵盖了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法规等内容。在农业生态学部分,你需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比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这些原理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农业经济学则需你掌握市场机制、农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等基础知识。至于农业政策法规,关注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如补贴制度、土地使用政策等,理解和记忆相关法律法规,这是考试的重点。
“土壤与植物营养综合”是一门深入研究土壤科学和植物营养的课程。土壤学部分,你需理解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特别是土壤肥力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植物营养方面,要熟悉植物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它们的作用、缺乏症状及防治方法,理解植物营养与土壤之间的动态关系。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是最有效的。对理论性强的部分,如农业生态学和土壤学,先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再进行记忆会更高效。对法规和经济概念,凭做笔记、画思维导图来强化记忆。实践应用也很重要,尝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分析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或设计合理的施肥方案。
历年真题是宝贵的复习资料,凭做题了解出题思路和重难点。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讨论,既能互相激励,也能共享学习资源,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