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外国文学框架(小说结构的基本框架)

18世纪外国文学框架(小说结构的基本框架)

2024-10-21 动态更新

###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 感伤主义

十八世纪后期在英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源于劳伦斯·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因此得名。这个流派反映了人们对于启蒙理想与资本主义现实之间差距的失望情绪,用充满感伤的语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它强调书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突出人生的苦难与不幸,具有一种浓重的哀怨与悲观色彩。代表性作家包括小说家理查生、斯泰恩以及诗人杨格和葛雷。

#### 哲理小说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造的一种文学形式,通常采用对话、游记或书信等形式来传达作者的哲学、政治和社会观点。这类作品的特点在于将哲理与文学融为一体,重点不在于描绘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环境,而是通过富有倾向性和教诲性的故事来阐述作者的观点。代表作如伏尔泰的《老实人》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

#### 严肃剧

由法国启蒙时代的作家狄德罗提出的戏剧理论,旨在打破悲剧和喜剧之间的界限,创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戏剧——严肃剧。内容涉及市民家庭生活,取代了贵族宫廷的主题。这类戏剧以严肃的态度处理现实生活题材,融合了喜与悲的元素,强调戏剧的启蒙教育功能。

#### 狂飙突进运动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在德国发生的一场文学革命,由一群年轻作家发起,名字来源于克林格尔的戏剧《狂飙与突进》。这一运动的目的在于挣脱封建枷锁,争取独立与自由,强调个性解放。其特征包括提倡回归自然,强调民族意识,推崇天才和个人解放,反对封建暴政与特权。参与者带着狂热、自我放纵的反抗态度。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赫尔德、年轻的歌德和席勒。

#### 《汉堡剧评》

德国作家莱辛撰写的戏剧理论著作,是他针对汉堡民族剧院演出的戏剧所做的评论集。书中阐述了他的艺术主张,提出了德国民族戏剧与市民戏剧的概念,强调戏剧的平民化及其启蒙作用。他批评了古典主义盲目模仿古人的教条。

### 启蒙文学的特点

1. **明确的政治倾向性与理性色彩**:批判封建专制与教会罪恶,宣传启蒙理念,关注社会现状,具有强烈的辩论性和思想性。

2. **创作的民主性和市民化趋势**:以第三阶层中的普通人为主角,扩展了文学的表现范围,增强了民众参与感。

3. **取材于现实生活**:延续文艺复兴以来的进步文学传统,反映社会现状并讨论实际问题。

4. **多样化的文学形式**:涵盖哲理小说、严肃剧等多种类型。

### 《新爱洛伊丝》的思想艺术特色

1. **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偏见。

2. **回归自然**:抒发真实的人性和情感,以自然道德对抗虚假的社会规范。

3. **艺术上的情感解放**:倡导自我表达,崇尚情感与自然之美,为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 《阴谋与爱情》的戏剧冲突及思想内涵

讲述了美好的爱情被宫廷阴谋摧毁的故事,展现了等级制度与市民尊严之间的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行,批判德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统治阶级的暴行,弘扬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的理念,体现了狂飙突进时代的精神风貌。

### 维特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少年维特的烦恼》)

维特是十八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典范,热爱自然,渴望人的全面发展,反感虚伪庸俗的贵族社会。他在压抑的封建势力面前经历了从激情洋溢到忧郁苦恼再到绝望的心理变化。维特的形象反映了狂飙突进时代年轻人的觉醒、抗争与困惑,表达了新一代人反抗封建束缚,追求自我实现与个性解放的愿望。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1. **宏大的艺术架构**:结合浪漫与现实手法。

2. **辩证的艺术构思**:运用对比手法构建形象体系。

3. **多样化的诗歌形式**:包含民谣、颂歌、短诗和自由诗等多种风格。

### 浮士德一生的探索及其时代意义

1. **学术生涯阶段**:批判中世纪的学院哲学,渴望摆脱愚昧无知。反映出觉醒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强烈的变革意愿。

2. **爱情悲剧**:展示了资产阶级世俗爱情与个体解放的需求,揭示市民生活的封闭保守。自由恋爱与封建伦理及教会势力之间的冲突。

3. **政治悲剧**:隐喻德国的现实状况,否定借助王权改善社会的政治幻想。

4. **美的悲剧**:肯定古代文化的永恒魅力,但否定了寻求古典美的幻想。

5. **事业悲剧**:通过自由劳动建设人间乐园(理想国度),最后凭借智慧作出判决,体现了理想的人生观与社会蓝图。

### 浮士德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展现出近现代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致力于探索生命的意义。强烈地实践与创新欲望贯穿其一生的探索与实践,彰显出人类不断奋斗、执着向前的精神。

他内心存在的两股力量的斗争,象征着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体现了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自我某考研品牌过程。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向着真理与完善的境地迈进。

浮士德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代表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某考研品牌人格和人类精神的化身,总结了歌德一生的思想与生活经历。

### 靡菲斯特形象及其与浮士德的关系

靡菲斯特具有复杂的审美意蕴。一方面,他是邪恶与否定力量的化身,质疑人类理性和进步的可能性,嘲弄世间万物,否认所某考研品牌德标准,持有虚无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象征着近现代社会消极、堕落的一面。另一方面,他也充当了作者思想的传声筒,大胆否定陈腐的现实与旧事物,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靡菲斯特与浮士德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作为浮士德性格的对立面,推动了浮士德性格的发展,尽管其行为负面,但却促进了正面选择的成长。“作恶造善为一体”。

### 小说的基本结构

1. **单线型结构**:整个故事情节围绕一条主线展开,清晰明了,集中展现中心人物的经历和发展,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模式。

2. **复线型结构**:小说设置两条线索,其中一条为主线,另一条为辅线。这种方式使得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塑造更为饱满。

3. **辐射型结构**:作者的视角非常集中,所有的故事情节都由此点向外扩散开来。

4. **蛛网型结构**:三个及以上线索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如同蜘蛛网。推理小说常用此结构,先铺设看似无关的线索,再逐渐汇聚,最终揭示彼此间的内在联系,聚焦于案件的结果之上。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18世纪外国文学框架(小说结构的基本框架)》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