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统计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个人认为政治真题的价值不如英语真题,每年的时事不一样,没必要去研究历年真题。但可以买一套题回来对着答案总结一下材料题的答题思路、模版。我认为,政治的开始时间不宜过早。九月份即可,大纲对我来说太广了,我的方法是,我先大概做了做近几年真题选择题,了解出题大概方向。然后结合1000题,一单元一单元地扫,做一个章节的题,根据答案解析,去查肖秀荣精讲精练,找到相关知识点,容易理解的看一遍,不易理解的或者重点难点我都是问的老师,让老师给讲解,然后我把笔记单独记在一个小册子上,可以随身带着看看那种,早上拿出半个小时朗读记忆,每天看慢慢的不会的知识点越来越少。做完1000题,一定要回头看错题,错题多看几遍。有余力再做1500题等。在后期,最!重!要!的!肖四!肖四每个题,尤其大题背!背!背!使劲儿背。有余力一起背肖八,肖八肖四有不少重合点。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在学术领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显著。许多人主张深入研读教科书,但我个人认为,掌握定理和实例就足够了,无需过分探究定理的证明过程,那可能耗费过多时间且并不切合考试重点。建议全面复习资料至少过两遍,首次阅读时尽量解决所有题目,即使初次尝试感到困难重重,也不必担忧,这是初学者的常态。同时,应根据过去几年的实际考题类型来练习。真题同样需要重复两次,尤其是对于近年来的题型,更需深入剖析。
考研英语方面:
下面该说英语了,英语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就两点背单词,做阅读(当然是主要是真题)。我一路复习下来,单词我是用的何凯文的那本比较薄的词汇书,每天一个单元,雷打不动,早上起来一遍,晚上临回去看一边,不用刻意背,看一遍就行,就这样一直保持到考研前一天,这应该是我做的最好的一件事了,还有就是阅读理解,再十一月份之前英语什么都不用管,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英语最重要的事坚持和重复。我一开始就是一边背单词一边做阅读,阅读做的事1990到2004的真题阅读,对于阅读中的句子词汇是要不折不扣全部弄懂的,我都是头一天做完,弄懂,第二天早上再拿来读一读,看一看,记不记得住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要有要坚持!除此之外我每天还做两篇左右的模拟的阅读,用的书就是张剑的阅读150,这种阅读主要就是练手感,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没必要深究。从暑假开始就开始做04到19年的真题了,按照前面的计划每天一到两篇,做完了就再做一遍,一直重复到考研前,一定要注意错误选项和正确选项的不同,找出规律,这个听起来玄乎,做了三四遍自己就知道了,我真题一工作了6遍,今年英语四篇大阅读全对,当然在这过程中一定量的模拟题还是必不可少了,个人觉得张剑的那个150篇就够了(分为基础版和提高版)我只做了提高版,挺好的!十二月份开始做些英语的模拟试卷,自己算下时间,就当模拟考试吧。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核心领域。对宏观经济学,理解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等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至关重要。要深入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对微观经济学,理解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决策模型以及市场结构(如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是基础,还要关注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等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经济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工具的应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是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在高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会大量使用到这些工具进行模型构建和求解。巩固和提升数学能力对经济学的学习极其重要。
再者,阅读和理解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等都是很好的教材。定期浏览经济学期刊,如《美国经济评论》等,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理论发展。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一是要善于归纳整理,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二是多做练习题,凭实战来检验理解和应用;三是积极参与讨论,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还是与其他同学的交流,都能帮助深化理解;四是定期复习,避免遗忘曲线的影响。
我建议大家尽早开始准备,因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且深奥,需时间和耐心去消化吸收。保持好的心态,自己,坚持到底,这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