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土木水利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觉得买本肖秀荣1000题好一些,自己看一节书做一节题目,用铅笔做,做一遍擦掉重新做。特别是考前一个月的时候要再把所有题目过一遍。再就是把考研大纲撕成几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背诵,如果觉得太多就背一下风中 ,以前的版本也可以,变化不大。但是最后还是得回归大纲,背大纲的每一章的标题,要把每个章节的体系背下来。最后在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做真题。不要自欺欺人,要完全明白每个选项怎么来的,每个大题的答案是从哪个角度想的。这个肖秀荣讲真题比较细致。个人觉得任汝芬的书不如肖秀荣的经典,特别是预测卷,肖秀荣的比较切合实事。我个人感觉主观题比客观题答得好,客观题的多选有几个选项不确定,但是主观题却明显要有话说。政治主观题一定要答得满满的,那么就一定要多背诵!
考研数学方面:
人们常说精通数学就能主宰世界,这话确实不假。数学在考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是最耗费时间的科目。我认为首要任务是深入研读数学教科书,通过完成课后练习来初步掌握知识。接下来,可以进入全面复习阶段,市面上有二李系列和李王系列的复习书籍,我个人更偏向于二李,不过第二年我也参考了李王的书。阅读复习全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尽可能多地通读几遍,实际上不需要每个细节都精通,因为一些过于复杂的题目在考试中并不会出现。我在看书时遇到难题,会尝试思考片刻,如果解决不了就会立刻查看答案并分析为何自己未能解答,接着熟记解题步骤。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各异,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种。
到了后期,重点转向大量刷题。我购买了许多习题集,比如张宇的1000题、汤家凤的1600题以及李永乐的660题,其中我做了最多的便是660题,两年内大约做了四到五遍。尽管难度较大,但我从中获益匪浅。坦白讲,我不是个有恒心的人,很多资料刚开始时感到新奇,但真正坚持做完的寥寥无几,这是我的一大弱点,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不论选择哪本习题集,都要认真完成,彻底理解每一道题,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最后,冲刺阶段要重视历年的真题,务必多做几遍。我使用空白纸写下答案及解题过程,随后进行修正,后期空闲时多回顾,发现这种方法相当有效。
考研英语方面:
前期,三月一号开始,一旦完成任务就休息,记得标记完成日期,给自己成就感,看到一夜单词上写了十几个日期。单词记完第一遍就可以写阅读真题了。没错就是这样,什么语法基础什么鬼的都不管,单词加阅读,一遍一遍刷其他都不管。阅读掐着时间做,强迫自己在一小时内写完,最多再加十分钟,如果到了八十分钟,那考试时间就不是很充裕了。最开始肯定是很惨烈的,当时我只对六个,(手动笑脸),每次写完以后,当时就改,改完粗略看看错的就好,详细分析是第二天的事情。接下来说下真题阅读,阅读只做真题的就可以,留最近两年的真题最后做模拟,一篇阅读,先自己做一遍,把不会的单词自己查出来,写在纸上,然后全文笔译,之后根据笔译的内容再做题,对比两次的答案,最后对答案,根据自己的翻译内容找为什么答案不一样。或者对是为什么对,错是因为什么原因,这样大概笔译上十多篇,翻译和阅读都差不多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是现代土木水利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GIS是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所有类型地理数据的系统,RS则是凭非接触方式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这两者的结合,为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和分析能力。
在学习GIS时,重点在于理解其基本概念、工作流程和应用。基础操作如数据输入输出、空间分析、地图制图等需熟练掌握。理解GIS在水资源管理、灾害评估、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案例也是关键。我建议大家多做实践,利用开源软件如QGIS进行实际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对遥感,核心在于理解不同波段的信息含义,以及如何解析遥感图像。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如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分类等,是必考内容。了解各种遥感平台(如卫星、无人机)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遥感在土地覆盖变化、气候变化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拓宽视野。
在复习阶段,我会将课程讲义、教材和参考书结合起来,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做一些历年的试题,尤其是理解性的大题,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我还推荐参与一些在线课程或论坛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流,共享学习资源,解决困惑。
在实际操作部分,我会定期练习GIS项目,比如制作专题地图,进行空间分析,以及处理遥感图像。这些实践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也我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