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大概是从10月份开始复习政治,由于今年政治大纲比去年变动较多,所以我就买了本《大纲解析》,看一章就做一章的《肖秀荣1000题》。由于我看书比较细致,大纲看的极其缓慢,到了考前半个月左右才勉强把第一遍看完把1000题做完,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别人说的那种看了好多遍大纲以及看好多遍错题的T T。在看大纲的过程中,我记得是从11月中上旬开始,买了本《风中劲草》开始每天抽出点时间,背诵(或者说读熟)重点章节(什么是重点章节?到时你复习时自然就知道啦)。把重点章节反复读几遍之后,差不多也就离考试还有半个月了。这个时候《肖4》已经上市,我就买了本,把上面的选择题做完,把大题都背下来,然后我就上考场了。
考研数学方面:
俗话说的好嘛,得数学者得天下,考研中数学还是很重要的。数学应该是最早开始复习的吧,每天大概翻翻课本,上课主要以抄笔记为主(当时还没有完全静下心来准备考研,各位引以为戒啊),全书当时用的是李永乐的,八月上旬开始做第一遍,九月第二遍,十月第三遍,总共看了三遍吧,中间穿插着看了听课时做的笔记。十一月才开始做的真题,只做了一遍,从05年开始,差不多11年的真题。第二年的话,因为有第一年的基础,所以数学上没有用太多的时间,效率也比较高,张宇36讲过了两遍,1000题买了包装都没拆,真题也是买的张宇的从86年开始的,差不多30年吧,后来又做了张宇的四套卷。这就是大概的时间安排。需要提醒大家的主要有几点吧:第一,一定要尽早准备,因为专业课还是压力很大的,第一年就是因为后期时间都匀给了专业课,将近一个月没有做数学,上了考场有点手生,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考研英语方面:
从九月起,我着手研读张剑的真题集,遵循了四个阶段的学习策略。首先,我会在不做任何词汇查询的情况下通读并完成一次练习。接着,在第二轮中,我查找并学习文章中的陌生词汇,再次做题。然后,我会仔细阅读解析,同时摘录我认为精彩的短语和句子。最后一步是将整篇文章翻译一遍。这个流程相当耗时,通常我需要花上一整天来处理一篇文章。然而,这样的方法收获颇丰,它帮助我熟记单词,找出错误源头,理解试题的模式和特点,同时也提升了我的翻译技巧并为写作积累了素材。这是我从他人经验中借鉴并根据自身需求调整的方法,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如果你对此感兴趣,不妨也试试看。
考研专业课方面:
勘探地球物理,是一门融合了地质学、物理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它的核心在于利用物理现象来探测和解释地下的地质结构,包括地震、电法、磁法、重力和放射性等不同的勘探技术。理解并掌握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是考试的重点。
对地震勘探,需深入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如P波、S波的速度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方法,如偏移成像、叠前深度 migration等,也是考试的常考点。
电法和磁法勘探是理解地下电阻率和磁导率差异的关键。需熟悉各种电测深、电剖面和磁测深模型,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各类异常的识别和解释技巧,也是提高答题能力的重要部分。
再者,重力和放射性勘探则涉及到地球的密度分布和放射性元素的分布特征。要熟练掌握重力异常计算和反演,以及放射性测井的应用。
学习这门课程,除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同样重要。凭做实验,模拟实际的勘探过程,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数据处理的逻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我还建议大家多阅读一些经典的勘探地球物理书籍和研究论文,这不仅能拓宽视野,也能帮助你深入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定期做一些相关的习题和模拟试题,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进行强化。
我强调一点,虽然勘探地球物理涵盖的知识点广泛,但每一部分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找到这些联系,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将有助于记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