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应该是我用的时间最多的一科了,我是从9月份开始跟着老师上课的,从基础知识到题目的讲解,老师都讲得非常好,还有很多自己总结的知识点,我过了2遍的考研官方红宝书,小草过了几遍,记不清了,之后就是做1000题,做小草的配套题,然后蒋五和肖四的预测卷…每个老师的预测卷都跟他以前出的题有重复,所以做最终预测就好。还有,大纲很重要多看大纲,出题人也不是傻子,反押题也不是说着玩的,回归书本才是王道!
考研数学方面:
日常训练时应提升效率,避免拖延,尝试设定时间限制来训练自己在紧张环境下思考,因为这正是考场的真实情景。不少同学长时间自学后,忽视了考试的实际感受,导致真正步入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场时显得格外陌生,症结便在于此。在平日练习中,需以考试的标准要求自己,施加压力,提高解题速率。660题中的难题即使浏览一遍也可能耗至11月,而这个月可以先迅速回顾复习全书中不熟悉的例题,这一阶段会相对较快。接下来的关键是400题,务必完成两次,尽管难度颇高。
考研英语方面:
考研英语复习的核心任务无疑是背单词,我记得那年我翻了五遍星火出版的单词书,至少也看了五遍。阅读训练同样关键,大家都强调这一点。初期,我使用了在学校找到的“星火120篇”来练习,我不是为了做题,而是逐句精读并翻译,遇到生词便查阅并记录在边上,以此建立学习英语的习惯。同时,我也通过学习新概念3(可以听录音)来提升英语能力。此外,我开始接触真题,采用张磊的《红宝书》,专注于阅读理解,逐句翻译。
暑假期间,烈日炎炎。除非去上课,每天早上我会抽出时间朗读真题阅读,试图尝试背诵一些内容,尽管没有特定的目标,我坚持了很长时间。晚上临近回宿舍休息时,我会细致地翻译一篇文章。单词记忆依然以星火为主,还购买了考研战略家的150多页标准注释,每天翻阅10页,标记不熟悉单词并多次回顾。暑假期间的英语复习就是这样,顺便提一下,我还抽空温习了几遍课堂上学过的语法知识。
十月份,我开始做一套完整的模拟题(来自高联大纲),体验考研英语的真实感觉。完成这套题后,我转而练习完形填空,比较了《红宝书》和《黄皮书》,最终选择了解释更详尽的黄皮书真题解析(试卷格式),做了从2005年至2009年的题目。之后,我逐年攻克新题型,并整理出常见题目的解题策略。翻译部分,我采取自我翻译,然后核对参考答案,查找生词,逐字逐句对比参考译文,总结翻译技巧(我先把短语和单词逐一翻译,再调整顺序,整合句子含义)。阅读仍然需要每日晨读。在完成上述部分后,我又回到了阅读理解,一如既往地逐字逐句翻译。然而,时间紧迫,我开始处理剩余年份的真题,这次加入了写作部分。遗憾的是,我没有充分练习写作,仅在最后10天整理了两套模版,背了一些大小作文的句子。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保持着饭前午后背单词的习惯,只是不再依赖星火,而是专注那本简洁的战略家书籍。
考研专业课方面:
化工基础是一门涵盖化学工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过程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理解并掌握其核心概念至关重要。你需深入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定律,这是理解所有化工过程的基础。比如,如何应用Le Chatelier's Principle预测系统在外部条件变化下的反应平衡移动,或是理解Gibbs自由能与自发性反应的关系。
流体力学和传质传递是化工基础中的重要部分。掌握流体静压和动压的概念,以及流动、混合和分离过程中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的基本原理。对传质传递,要理解扩散理论,特别是Fick's Law和Stefan-Maxwell方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浓度分布和传递速率的问题。
再者,了解和掌握单元操作,如精馏、吸收、干燥、蒸发等,这些都是化工生产中的常见过程。每个单元操作都有其特定的操作条件和设计参数,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关键。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最重要的。理论学习时,多做笔记,整理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和理解。凭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尤其是那些需计算和分析的应用题。我还建议找到一些真实的化工案例进行研究,这能帮助你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应用。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很有帮助。你与其他同学一起复习,互相提问,这样既能检验自有的理解程度,也能从他人的思考中获得新的启示。可能的话,找一位导师或教授指导,他们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