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对政治课程没什么兴趣,因此经常缺席,但我会在空闲时阅读报纸和新闻,保持对时事的关注。我从9月份大纲解析发布后才开始复习政治,主要参考资料是大纲解析以及强化辅导班的材料。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选择任汝芬系列书籍,实际上,虽然我确实浏览过那些书,但我认为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无需在这上面投入过多精力。我认为应该将大量时间集中在能提升分数的优势科目上,而对于不太擅长的政治科目,只需适度学习,避免成为负担。大纲解析全文字的特性虽无明显重点,但却适合我边读边做标记的习惯,我倾向于在书上记录个人理解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各个章节的架构,更好地构建知识框架,以个人化的视角来复习,我认为这才是关键。同时结合强化班教师强调的重点考点,可以使我在全面复习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考研数学方面:
以教材为主,一星期一章,个别章节量大安排两星期。主要是先看教材本科教材或者同济、浙大的皆可,挑一些教材课后习题来做。另外是李永乐的《复习全书》,争取搞懂每一道题。这一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很多题目是似懂非懂,因此需要在比较模糊的地方做标记,下一轮复习的时候要在这些地方多花功夫。
考研英语方面:
从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起,我开始了英语单词的学习,那是我决定考研后,购买了一本《红宝书》作为词汇教材。尽管当时课程还未结束,我便尝试在上课的同时研读单词。初次翻阅,确实备受煎熬,大多数词汇陌生且难以记忆,但我仍然坚持完成了第一轮学习。第一遍几乎毫无成效,我认为反复接触单词至关重要,大约需要至少看十遍。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每当感到疲惫,我就通过复习单词来稍作休息。随着时间推移,我的速度逐渐加快,到最后阶段,我能在五天内浏览完整本书。
我发现有些人习惯于抄写单词的中文释义,但我不认为这是必需的。这样做可能会消耗过多的时间,尽管理解翻译是必要的,但主要目标是阅读理解,大致理解含义即可,有些单词还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出来。
在阅读方面,我选择了星火的《阅读理解100篇》,起初每天完成一两篇。然而,随着复习深入,我发现这些练习与真实考试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倾向于将重心放在真题上。那些所谓的“100篇”或“200篇”,只需浏览了解文章结构,不必过于关注对错。
毫无疑问,真题是考研英语复习的核心材料。我选用的是张剑编著的世纪高教社黄皮书,重复练习了三次。对于写作,我采用了王江涛的《高分作文30篇》。作文的重点在于架构和句子表达。我背诵了书中的所有30篇范文,并亲自撰写了几篇文章,归纳出一个通用的框架,再请人修改润色,以便在考场直接应用。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了晶体结构、相图、材料性能与加工工艺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理解并掌握其精髓,需具备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并能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在晶体结构部分,重点在于理解不同晶系的特点,如立方晶系、六方晶系等,以及它们的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的计算。要熟悉各种晶体缺陷,如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材料的性能。这部分理论性强,需多做练习来巩固。
相图是材料科学的基础工具,需理解相图中的各个区域代表的物相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特别关注单组元系统、二组元系统和三组元系统的相图分析,掌握如何从相图预测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
至于材料性能,主要包括机械性能、热性能、电性能和磁性能等。要理解这些性能是如何受到微观结构影响的,例如位错对强度的影响,晶粒大小对硬度的影响等。材料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有密切关系,了解各种加工方法(如铸造、锻造、焊接等)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也是很重要的。
学习这门课,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课本知识,阅读一些最新的科研论文,了解材料科学的前沿动态。凭做实验或者模拟实验,直观感受材料性质的变化,加深理解。
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也是提升效率的关键。你尝试构建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网络。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不要害怕求助于老师或同学,讨论往往能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