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我看来,我在政治上的投入最为丰富且收获颇丰。首年我报名参加了政治辅导课程,但过于倚重课堂,导致实战练习不足,仅寄希望于考前背诵“肖四”。吸取了初次尝试的教训,我调整了策略。在第二年,我的政治成绩在进入复试的同学中名列前茅。为了达标并超越,我认识到除了背诵“肖四”,还要提升选择题能力,并深入理解教材。自暑期开始,我就一丝不苟地做起了肖秀荣的1000题,每日一章,边读边练。每完成一部分,我会在专用的纠错本上记录错误,仔细审视错题,深入理解解析,找出知识盲区,强化记忆。这1000题我大约重复做了四至五遍,最后两遍专注于错题,因为熟能生巧。此外,我还充分利用肖秀荣的题目集,后期广泛接触各类模拟试题以增强题感。当然,“肖八”和“肖四”发布后,我也同样严谨对待,大量刷题训练。
考研数学方面:
基础阶段我只看了课本。看的时候算着时间,计划好暑假前怎么着得把书看完一遍。然后课后题大部分做了一遍,第一遍的时候错题做了标记,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错题后来又做了一遍。这个时候看书要注意有的章节是不考的,你可以看看考研辅导书哪些是要求的内容,或者大纲里边就有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对照着看。这个时候很轻松,有时候还要上上课,平均起来一天付给考研的也就最多五小时,每天看完计划的书就从自习室拍拍屁股走人,生活得还挺惬意。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学习资料包括《单词红宝书》、张剑的基础阅读集150篇、官方真题黄皮书、《写作160篇》以及王江涛的《高分写作》。考研英语侧重于理解能力,因此词汇量是关键。我在初期阶段只专注于背单词,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十月份,直到我对单词有了深入的理解为止。大约在五月,我开始通过阅读理解来寻找语感,选择了张剑的基础阅读集,虽然这本书与真实试题存在差异,但我并未过于纠结这个问题。八月起,我转而投入真题的训练,特别是阅读部分,需要反复操练并深入剖析每篇文章。对于完形填空和新题型,我没有进行专门的训练,只是完成了真题中的相应部分。十月份,我开始准备作文,主要以背诵范文为主,几乎没有实际写作。起初,我使用王江涛的教材,后来发现其大作文的风格并不适合我,于是改用了一本较为少见的《写作160篇》来准备大作文,而小作文仍沿用王江涛的书籍。近年来,客观题的难度有所降低,并且我个人在阅读理解方面有一定优势,这使得我在考试的前期客观题部分表现良好。
考研专业课方面:
“计算机基础综合”涵盖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难点和重点。
数据结构中,链表、树、图、排序算法和查找算法是核心。理解各种数据结构的特性并能灵活应用是非常关键的。例如,熟练掌握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常见算法,并理解它们的时间复杂度,对解决实际问题大有裨益。
计算机组成原理则需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如CPU的结构、指令系统、存储器层次结构等。特别是存储器层次结构的理解,对分析程序性能和优化至关重要。
操作系统部分,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知识点。理解进程间的同步与通信机制,以及虚拟内存的工作原理,能够帮助你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
计算机网络主要涉及TCP/IP协议栈,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尤其要掌握TCP和UDP的区别,HTTP、FTP等常见应用层协议的工作流程,以及拥塞控制和错误检测纠正等网络问题。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首先要扎实理论基础,凭做题来巩固知识。教材是基础,但仅依赖教材可能无法全面覆盖考试范围,配合使用一些经典的参考书或网上的教程资源。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它们帮助你了解考试的出题风格和难度。
在复习过程中,我建议定期进行自我测试,及时查漏补缺。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不妨尝试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给自己听,或者和同学讨论,这样既能深化理解,也能提高表达能力。
保持好的心态也很重要。学习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要有耐心,自有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在这个过程中,你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习,相互鼓励,共享资源,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