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在六月初,我就购买了肖秀荣的三本复习资料——精讲精练、1000题以及命题人讲真题的上下午篇。每学完一个章节,我就会紧接着完成对应的1000题练习。当暑假来临时,许多同伴都认为这么早就开始复习政治是在浪费时间。但我坚信暑假初期投入政治学习并不算早,毕竟那时我们才刚步入认真的备考期,心态相对轻松。到了9月,随着紧张感加剧,对待政治的耐心会明显减少。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稍有松弛就可能导致之前的积累崩溃。7月时你可能认为9月开始足够,但9月面对大量的背诵和阅读任务,又会期待依赖肖四、肖八、蒋五这样的押题集。然而,完全依赖押题是不现实的,为何不让自己的准备更加充分呢?全程的辅导课程确实会分阶段深入提炼知识点,这些阶段中也会反复强调最基本、最关键的内容,不断回顾以巩固记忆才是王道。完成1000题后,我还尝试了徐涛的优题库。跟从老师的指导很有帮助,因为他们能帮你找到易于理解的记忆技巧和方法。到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几乎做遍了市面上的各种押题卷,即使不到50套,至少也有30套。
考研数学方面:
我首先专注于复习线性代数,同步阅读教材并解答习题,这样的过程帮助我清晰了思维,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学科的框架。接下来,我以同样的方式处理高等数学,将课堂讲义与教科书内容相结合,自我整理笔记。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重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特别是不断重做历年真题和反复梳理课堂笔记,我觉得这对我的最终成绩提升最为显著。自11月起,我就依据个人的理解,将真题解析和笔记整合成一份解题手册,并在每日做题前浏览一次,以此来延缓记忆衰退。到了后期,我会每天抽出时间在空白纸上默写这份解题笔记。如此一来,我发现自己的数学逻辑逐渐增强,解题也变得更加流畅。不断地归纳教师的笔记,以及三十多年的数学真题,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答题笔记,这使得我在考试时能自如地联结各个知识点,有条不紊地解答问题。
考研英语方面:
我是在十月份开始接触英语学习的,对于长难句的理解要点我都做了详细的笔记,并且时常沉迷于研读,成效颇为显著。然而,我在暑假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单词的记忆工作,考研词汇被我反复背诵了好几次,也在扇贝单词上坚持打卡超过了130天,虽然这个数字并不算突出,但我深感自谦。之后,我发现自己的阅读理解准确率提升缓慢,于是决定报名参加课程,专心跟随老师的指导学习。在练习题目方面,我仅使用了历年的真题,没有额外购买其他的阅读训练册。九月时,我每天都投入时间阅读并研究了许多备考指南推荐的《丁晓钟英语外刊精读》,这本书相当不错,能够帮助我接触到多元化的主题,特别是那些常出现在考研中的热门话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市场机制和资源分配。这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者的选、企业的生产决策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问题。对这两个层面的理解,是经济学基础中的基础。
在微观经济学中,供求理论是最基本的概念,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效用理论、成本收益分析以及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也是重要考点。对这些知识点,我建议凭实例来理解和记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会有助于深化理解。
至于宏观经济学,GDP、货币供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核心内容。要理解它们如何影响经济活动,以及政府如何凭这些工具调控经济。特别地,IS-LM模型和AD-AS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需熟练掌握其构造和应用。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优于死记硬背”。经济学理论往往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理解背后的原理比单纯公式更重要。我习惯先阅读教材,理解概念和理论,做相关习题巩固知识,凭历年真题来检验自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参与讨论组或找到学习伙伴,共同探讨问题,也能帮助提升理解和思考的深度。
对复杂的经济学模型,我会尝试画图辅助理解,因图形直观地展示出变量间的关系。定期复习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的知识点之间关联性强,经常回顾帮助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不要忽视实际案例的应用。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将理论应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既能增强兴趣,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你分析新闻中的经济现象,看看能否用所学理论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