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机械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在初期,我研读了肖秀荣教授的《精讲精练》(次年使用《大纲解析》)、《1000题》以及他的《历年真题解析》。此外,我还借助徐之明的《逻辑图解》进行学习。进入中期阶段,我以徐涛的《冲刺背诵笔记》为蓝本,专注于背诵选择题的关键考点,并通过蒋中挺的《客观题应试宝典》来掌握易混淆的知识点。到了复习后期,我投入大量时间背诵大题和模拟试题,利用肖秀荣的《形势与政策》、《八套卷》和《四套卷》,以及徐涛的《八套卷》、蒋中挺的《五套题》和阮晔的《四套卷》作为资料。对于大题的备考,我还参考了徐涛的《考研政治必背20题》,其内容十分精炼。整个政治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1000题》了解基础知识以应对选择题,然后背诵笔记来牢记所有基本知识点,最后则是准备主观题的大题。
对于那些对政治感到困惑的同学,比如我这个理科生,特别是对马哲政经感到吃力的,我不建议等到《大纲》发布才开始,而是推荐直接从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入手,每读一章就做相应章节的《1000题》。可以尝试今天阅读一章,第二天完成对应的习题,以便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并巩固记忆。一开始,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马哲部分,由于难度较大且题量多,可能需要每天一章。而毛中特和近代史可以尝试每天两章,如遇到章节题量过大,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绘制逻辑图或思维导图会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这些纷繁复杂的知识点。
完成第一轮《1000题》后,可以开始做历年真题的选择题,理解出题模式和考查重点。接着快速重做《1000题》第二遍。当徐涛的《冲刺笔记》出版时(大约在十月中旬),每天背诵一至两章。我个人偏好《冲刺笔记》,因为它对易混淆知识点做了很好的归纳,版面简洁,内容更加精炼,使得背诵更为高效。背过一轮后,再次做《1000题》,你会发现错误明显减少,甚至无需查阅书籍就能解答。此时,你可以同时进行第三次《1000题》的练习和第二次《冲刺笔记》的背诵,这将为后续的模拟题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时间有限,可以省略第三次《1000题》的练习,不过我当年连第二次都没完成,导致后来模拟题中出现许多错误,我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整理错题,因为知识点不够清晰。
鉴于我当时的时间极其紧张,所以提前准备至关重要,以免留下遗憾。即使我没有完成三次《1000题》的练习,但我非常认真地背诵了《冲刺笔记》,尤其是那些易混淆的知识点,我相信这是我取得较好政治成绩的关键。政治中有许多需要对比记忆的相似知识点,多次回顾,确保不再犯错。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复习一般在下午和晚上,上午看数学容易困,数学最好先看一遍课本,做做例题课后题之类的,但是别纠结于课本,毕竟那不是大纲,我当初就陷进课本里去了,课后题认认真真做了两遍,现在看来纯属浪费时间!课后题别全做,做做计算就行。复习阶段要好好做笔记,别漏了题型!把自己的笔记看个三四遍,甚至要求背笔记,由此可知数学笔记的重要性。全书我用的张宇十八讲九讲,我觉得挺好的,数学题的套路一共就那些,万变不离其宗,自己多整理题目套路,类似的题型做个对比,会很受益的!
考研英语方面:
准备考研英语时,不存在固定的应考模式,每个人都需审视自身的状况,尤其是二战考生需要深入剖析失败的根源。这句话强调的是避免盲目效仿他人的学习策略。毕竟,考研英语的复习是个个性化的过程,需要依据个人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做到“对症下药”。例如,我运用一种策略后提升了二十多分,这源于我对之前失利的深度反思,并考虑到了自身的基础知识、解题习惯等要素。每个人的情况各异,适合他们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一味跟风,很可能会产生反效果。别人有效的方法,未必适用于你自己。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基础学科,它涵盖了静力学、动力学和振动理论等多个方面。在我备考的过程中,我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定理和定律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步骤。
对静力学部分,关键在于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系简化。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三大力矩原理和静力学公理是必备技能。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也需重点关注,尤其是对力矩和力偶的理解以及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动力学部分,牛顿三定律是核心,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则需深入理解和大量练习。对二体问题、多体问题,特别是质心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分析,要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转换参考系。
再者,振动理论中,简谐振动是最基础的内容,包括自由振动、阻尼振动和强迫振动等。理解振动方程的解法,如特征根法、拉普拉斯变换等,对解决复杂振动问题至关重要。波动理论也是重要的一环,波的传播特性、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要能理解并计算。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做题和实践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尝试解决各种类型的例题,凭大量的习题训练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模拟真实考试环境进行限时练习,有效提升考试时的压力应对能力。
我还发现,定期复习和整理知识点非常有效。凭制作思维导图或者笔记,将学到的知识点系统化,这样不仅帮助记忆,还能在复习时快速定位到某个具体知识点。
与同学讨论和教师教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理论力学有时会涉及到抽象的概念,凭他人的解释往往能有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