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材料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九月份启动政治复习,使用的材料为肖秀荣的一系列资料,外加一本红皮的《风中劲草》。除此之外,我没有采用任何其他教材。我认为紧紧跟随肖老师的学习计划就已经绰绰有余了。高中时期我专攻理科,对政治并不熟悉,因此初次研读那本最厚的《精讲精练》时进度较缓,总共耗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具备一定政治基础的同学可能进展会更快些,这本书的主要作用就是奠定基础。在阅读《精讲精练》的同时,我会做配套的1000题,每完成一章内容就对应做一章练习,通过比对答案自我反思和总结。接下来就是实战演练,即做历年真题,一开始专注于选择题部分,同样是一套一套地做并立即校正,细致地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的基础知识仍然薄弱,但此时重新阅读厚重的《精讲精练》已不太现实。于是,我选择了《风中劲草》,这本书以简洁明了的方式突出关键知识点,更适合巩固基础的第二阶段学习;而肖老师的《精讲精练》则详细深入,适用于初学阶段。于是那段期间,我交替使用《风中劲草》和肖秀荣的历年真题进行复习。直到11月中旬,我才完成了所有真题的第一遍,但对每个知识点都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尽管只做了一遍真题,我对知识点却已经相当熟练,因为我在阅读《风中劲草》时非常用心,已经在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张知识网。到了12月,肖老师的四套卷、时政小册子以及专门用来背诵的资料也相继发布,我一一购买并认真研读。11月底至12月初,也开始着手背诵大题,不过众所周知,我所报考的专业需要记忆的内容极其繁重,所以我个人来说,初期背诵的内容记不住多少,最后只重点背诵了八套卷和四套卷,其中四套卷要求烂熟于心,八套卷尽量做到熟记,理想状态当然是两者都能倒背如流,但当时我的精力确实不允许。
考研数学方面:
从2000年起,你就可以开始练习真题,同时考虑购买一些配套的模拟试题,比如李永乐或张宇的资料。我当时的安排是每天交替做真题和模拟题,完成之后仔细校对答案,遇到不懂的概念立即查阅教材。我认为这种做法很有效,而且多做一些有挑战性的模拟题是有益的。因此,在研读课本时,不必过于纠结于难题,因为后续会有更丰富且更具挑战性的题目等着你。如果时间允许,你可以再次阅读全书。我自己开始做真题的时间较晚,没有余裕去第三次通读全书,但幸运的是,之前的复习基础打得还算牢固。
考研英语方面:
暑假期间我启动了英语阅读的学习,具体是从九十年代的历年试题开始的,具体年份已记不清。对于阅读部分,我会坚持做两遍!初次完成并不代表就能记住所有答案,再次重温时你会发现仍有新的收获。在真题中,我会标记出陌生词汇,并不断复习,直至熟记于心。暑期结束后,即9月至11月间,我专注于两大任务:一是精译过去五年内的二十篇阅读,以此提升处理复杂句子的能力,强化英语基础;二是分析题目,尤其是张剑编著的书籍对我很有帮助,它对细节题、主题题、词汇推断题等各类题型提供了解答策略,我需要深入理解和消化,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揣摩干扰项的特点,这只能通过反复练习来领悟,以使自己的思路与命题人的意图相契合。关于写作,构建一份个性化的万能模板至关重要,原创性是关键(切勿直接抄袭)。不用担心模板问题导致得分低,因为在考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预先准备。如果时间紧迫,完形填空或翻译可选择性放弃一项。完形填空即使不读全文,仅凭直觉选同一选项也能拿到大约三分。实际上,英语过线并不难,只要用心对待大小作文,分数自然不会低。
考研专业课方面:
“金属学及热处理”是一门涵盖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结构、形成过程以及热处理工艺的课程。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时,基础理论的构建至关重要。你需对金属晶体结构有深入的理解,包括晶格类型、晶胞参数等,这是理解后续一切现象的基础。要熟悉各种金属与合金的相图,因相图是研究金属材料性能变化的重要工具,它能帮助你预测和解释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行为。
热处理工艺是金属学的核心部分。你需了解淬火、回火、退火、正火等各种处理方式的作用原理,以及它们如何改变金属的微观结构并影响其性能。这里的关键是要理解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变机理,比如马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等,并能够结合实际应用选合适的热处理工艺。
再者,实验技能和实践经验同样重要。凭实验室操作,你直观地看到金属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这将加深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尝试自己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甚至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探索,都能提升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练习”是最有效的策略。对复杂的理论和概念,先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凭做笔记和画图帮助记忆。大量的习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帮助你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利用网络资源也是很好的辅助手段。网上有许多优质的教学视频、论坛讨论和历年试题,提供多角度的学习视角和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