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教育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自从拿到大纲解析后,我就着手准备,一共研读了四次。首次阅读时,我对照前一年风中劲草的重点标记(用红色和黑色笔),第二次则与历年真题对比标注(用绿色笔)。这时书籍的重点已十分突出,并且我配以做题,《1000题》完成了第一轮。接着进入第三次阅读,同时做《1000题》的第二轮,将重复错误的题目在大纲解析中标注(用黄色笔)。最后,在考试前几天,我进行了最后一次快速复习。
我一直是对肖爷爷充满敬仰的学习者,除精讲精练外,他的其它系列书籍我都购买了。浏览了一两遍肖爷爷的《知识点提要》,我发现其中的图表相当有用,对于后期复习既省力又高效。我还特别钟爱《考点预测》,在十一月中旬入手后,我背诵了两遍。对于真题和时政,我同样选择了肖爷爷的教材来学习。尽管《8套卷》和《4套卷》可能不及真题难度,但它们的质量在同类资料中无疑是顶尖的,这是公认的。
十二月来临,压力倍增,我在政治上的投入也随之增加。除了完成所有能找到的模拟试题,还有一些便于记忆的书籍出版。《20天20题》颇受欢迎,我也不例外地购买了,每晚睡前回顾一些,用餐时间也会浏览,大致背诵了两遍。到了十二月下旬,《考前预测》终于面世,我认为它是真正的考前必备工具,我在短时间内快速浏览了两遍,涵盖了关键知识点和时政内容,补充了许多之前忽视的信息,几乎在考前两天全心投入到这本书的复习中。
考研英语方面:
应当将真题分为两大板块,首先是文章,其次是试题。针对文章部分,重点在于深度剖析。如何深入理解?首先,你需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作者的观点、写作思路以及整体篇章架构。接下来,深入细节,每个段落的每一个陌生词汇都需要通过查阅字典来理解含义,确保每个单词都熟悉;同样,每个不明词组也需查找释义,务必理解到位;还要分析每个句子的构成和复杂句式,这是解析长难句的关键,确保每个句子都能彻底理解。如此一来,每一篇文章在单词、词组和句子层面上都能得到详尽的研究,当然,试题中的新词汇也不能遗漏。只有全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如单词、词组和长难句,才能有效应对问题。至于试题部分,我认为应该与文章主要内容、作者观点、写作思路及整体结构相结合去审视。对于真题的题目,首要任务是确定出题点,因为考研题目通常按照段落顺序设置。接着快速定位题目对应的部分,思考该问题与文章主题或作者意图的关系。其次,对比每个选项,检查它们是否直接与定位句意义相符,注意,若选项与句子基本一致而非间接相关,则很可能是错误的。此外,一般不会有三个连续相同的选项,而且阅读的第一题通常不选A。第三,完成真题后难免会有错误,为何要等做两遍后再仔细分析?我的建议是,首次完成后标出错误,第二次再做一次并再次标记(两次使用铅笔,错误则用红笔打勾,重复错误次数)。这样,经过两轮,你会对文章有更深的认识,研究题目时目标更加清晰。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答案,都需要明白为何正确,为何错误,并找出错误原因,比如无端臆测、偷换概念、随意增删信息等。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有效地解决真题的答题问题。阅读是英语考试的重点,阅读能力不佳将严重影响考研英语的成绩。然而,采用恰当的方式来研究真题,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逐渐形成对真题的敏锐感知。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教育综合”,这是一门涵盖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多领域的科目。我认为,理解并掌握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理论框架至关重要。教育学原理部分,要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以及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心理学部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理解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课程与教学论则需了解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教学方法。学习时,我倾向于先通读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凭做题和案例分析来深化理解,再进行知识点的提炼和记忆。
“物理学科基础”这部分,不仅要求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还需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力学、电磁学到热学、光学,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和深度。我会建议大家以课本为主,把握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配以大量的习题练习。对难题,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理解背后的物理过程和原理。历年真题的研习也是提升应试能力的关键,它能帮助你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找出自有的弱点。
在复习过程中,我坚持定期自我检测,每周都会进行一次模拟测试,以此检验我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答题速度。我也会积极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凭他人的观点和思路,拓宽自有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