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复习是从十一月开始的好像(别学我)记不太清楚了,结合着精讲精练把1000题也刷的差不多了,知识点把握住就好。但是想了下我连知识点都没把握住,短短时间根本不足以消化掉这些内容,我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只想完成任务,把握大的框架,没有考虑到细节。刷肖四肖八时凭着还存留的印象以及一点小聪明,选择题的分数不算难看就真的以为自己实力如此,其实还差的多,主要是开始的太晚太晚了,大家一定要早早开始,暑假开始比较好一些!
考研数学方面:
我大学数学成绩不错,也很喜欢数学。大三下就开始复习数学了,我先看教材,没做课后题(太多了,懒得做)。我个人比较喜欢看教材,喜欢把所有的定理定义看一遍,然后看一章书,配套做一章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所以在暑假前我全书已经快写完了。暑假做了《基础过关660题》,《线性代数辅导讲义》。返校后,做了几套真题,一个多小时就做完了,感觉不错。数学就放下了,就时不时的做点真题的相关部分。十月国庆后,开始做著名的400题,对于比较难的,做上近3小时,过程较纠结,结果还不错。对于比较简单的,两小时随便写写就吃饭去了。第一遍不太认真,后来没题做了,又做了一遍,第二遍比较认真。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我从词汇入手,先随机记忆一遍,接着下载了电子版(此时开始接触真实试题的阅读部分),去除那些一看即懂的词汇,其余的汇编成一个小册子,大约每页排布二十行。首日,仅关注每一页的第一个单词,次日则扩展至前两行,如此递增,直至覆盖全篇。一轮后再自底部开始,逆向回顾一次,大致重复两次后,词汇基础就稳固了。英语的重点在于阅读理解和写作,并非忽视其他题型,而是需要集中攻克。处理阅读理解时,通常我会读四遍。第一遍在15到20分钟内完成题目并核对答案,这是解答环节。第二遍,我会逐段详读,记录生词、模糊表达和复杂句式,随后利用词汇工具深入探究每一个知识点,并整理进笔记中,复杂的句子结构拆解、举例说明,也一并记录。我按年份整理,一天处理一篇。这一阶段着重词汇记忆和句型解析。第三遍,我会口译全文,对比原文与参考书籍的翻译,这个步骤快速而高效,主要在脑海中完成,是训练翻译的阶段。第四遍,则是对每个段落的构造、内容和含义进行深度剖析,确定每个问题对应的段落,理清段落间的逻辑联系等。这一步骤针对的是新题型的复习。因此,一篇阅读理解足以涵盖真题的主要题型。每天坚持一篇,积累颇丰。对于写作,避免僵化地套用模板,否则评卷人可能会严厉扣分,建议收集一些饱满有力的句子,构建个人专属的模板。其他题型可分配部分时间进行专门训练。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始终以真题为核心。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子工程、自动化等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涵盖了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等内容。理解和掌握系统的动态特性至关重要。这就需对拉普拉斯变换有深入的理解,它是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础工具。要熟练运用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这是判断系统性能好坏的关键。
控制器的设计是自动控制原理的核心部分。PID控制是最常见的控制策略,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灵活应用是基本要求。对状态空间模型,需熟悉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的设计,以及如何凭极点配置来改善系统性能。
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多做实际问题的解析和仿真,如使用MATLAB的Simulink工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机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在考研面试中体现出实力。
对非线性系统和现代控制理论,如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自适应控制和滑模控制等,虽然不是所有院校都会深入考察,但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会增加竞争力。这些高级主题可能需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但能抓住关键点,就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出。
历年真题的研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凭做题,你了解出题老师的偏好,找出常考的知识点,也能锻炼解题速度和准确度。模拟试题和复习资料只是辅助,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