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应用统计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参考书:肖秀荣1000题(做3遍)、肖秀荣的八套卷4肖秀荣的四套卷(每年12月份才能在淘宝上买的到)、蒋中挺最后五套卷、历年真题。先看精讲精练对应做1000题,一定要做3遍以上,错题看5遍才可以;之后做历年真题;之后做肖秀荣八套卷;之后做蒋中挺的卷子;最后12月份买上肖秀荣四套卷以上说的都是选择题,只需要做选择题接下来说大题,把肖秀荣出的八套卷和四套卷的大题都背下来,每套5个大题,一共60道 大题就没问题了.
考研数学方面:
二战的时候我反省了很多,主要教训就是1.复习的时候过于注重做题的量,忽略了质,当时做模拟题真题的时候我基本上做完把答案一对,打个分,错了也就随便看一眼就做下一份,到最后只是看起来做了很多题,很用功而已,其实只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2.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晰,二战做题时才觉得其实自己还是有挺多的地方概念很糊涂,导致题目稍微设一个陷阱,我就欢脱的跳进去了。3.预期目标太高,押宝似得把赌注全压在数学这一门课上,数学压力非常大,花了太多时间,一旦在考场上发生变故,心理防线就会瓦解,最终全军覆没,所以千万不要把赌注全押在任何一门课上。
考研英语方面:
自我感觉在英语方面还挺得心应手的。对于英语学习,我没有投入大量精力去背单词,五月份大致浏览了一本由北航出版社推出的冷门单词书,每天仅挑选15个重点词汇来看,并且这些单词的例句多源于真实试题,这样一来,也相当于我过了一遍真题,同时我还利用例句进行了翻译练习。我的体会是,死记硬背单词的效果并不明显,毕竟很难记住,但到了后期这对解题并无太大妨碍,因此是否要背单词取决于个人选择。大约九月起,我开始做张剑的阅读理解,但我对此书的成效持保留态度,建议不必去做,不过若词汇量不足的人,可以用它来扩展词汇,只是题目设计有些偏离常规,不宜过分依赖。真题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并未全部完成,我认为2008年以前的题目过于简单,所以我只做了之后的。我想强调的是,英语作文不容忽视,我当初以为记不住模板便轻易放弃,结果考试时却发现记忆中仍有痕迹。此外,切勿抱有过分乐观的心态,今年的小作文我就栽了个跟头,因为它涉及的文体我不熟悉,觉得不会考到,只看了一遍,结果考试时彻底忘光了。幸运的是,这一失误并未给我带来太大损失。阅读理解无疑是英语中的重头戏,真题的阅读部分要反复操练,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选择难度较大的文章逐句翻译。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至关重要。统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涉及到概率论、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多个领域。对每个定义,如均值、方差、标准差、置信区间等,都要有清晰的理解,因这些基本概念会贯穿整个课程,并在实际问题中频繁应用。理解概率分布,如正态分布、二项分布、卡方分布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掌握数据分析技能。统计学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工具。SPSS、R语言或Python等统计软件的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它们能帮助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练习,从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到复杂的假设检验,再到线性回归等高级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再者,重视实例分析。统计学的魅力在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凭阅读研究论文或者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理解统计方法的实际意义。例如,凭案例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解读结果,如何避免常见的统计错误。
定期复习和做题。统计学的知识点繁多且相互关联,定期回顾巩固记忆,防止遗忘。大量做题是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的有效途径。无论是课本后的习题还是历年真题,都是宝贵的资源。
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帮助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统计学,也能发现自有的盲点,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