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是性价比最高的一门课程,一般来说都是9月开始复习,虽然大纲解析是最权威的,但是排版不是很好,字太密集了,完全没有重点,建议买一本快速背诵的重点小册子,我用的肖秀荣的必背手册。练习选择题可以用肖秀荣的1000题,第一遍梳理知识点,做好标记,第二遍深刻记忆,最后几天的时候看错题,对做选择题很有帮助。到11月中旬有时事政治,我用的风中劲草的时事政治,看了两遍左右,这时基本考试的重点就很明了了,然后下一阶段大概考前20天的时候,大量模拟题上市,推荐肖秀荣最后四套题,押题很准,答案清晰。最后几天的时候对大题的热点要狂背,我那时候肖的背了有五遍。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可能是我在考研科目中最擅长的一环,但我仍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去复习。我认为无论是优势还是劣势,都应该给予相同的关注,不能因为擅长就掉以轻心,对于不擅长的部分则需更加努力。我从1993年开始做英语阅读理解的真题,直到8月差不多完成了第一轮。中途尝试了一些模拟题,后来意识到其实专注真题就足够了。面对单词书,我总感到力不从心,再厚的词汇书也只能消化一两页。于是,在完成近20年的阅读真题后,考虑到考研中词汇重复率高这一特点,我决定专注于这些真题中的词汇。我利用有道词典的“单词本”工具,筛选并收录了大约700个生词。接下来的四个月里,我会定期查阅它们(类似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记忆策略)。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考试时非常有效,考场上几乎没遇到不认识的词。对于作文,我背诵了一个模板,最终成绩显示,我的作文部分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分数。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通史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罗列上,是要深入探究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变迁、文化发展及其相互影响。例如,秦汉时期的统一进程,不仅涉及到军事征服,更关乎制度创新如郡县制、封建制的演变;唐宋变革则需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度的完善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等。
对历史人物的研究,要注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如何塑造了历史。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其“仁爱”、“礼制”等理念至今仍有启示意义。要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去解读,避免孤立地看待人物和事件。
再者,文献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史书,为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凭对比分析,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不可忽视,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历史进行了深度解读,帮助拓宽视野。
至于学习方法,我推荐大家采用主题式学习法。选取一个时间段或一个主题,如“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围绕这个主题,梳理相关的人物、事件、制度,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定期进行复习和总结,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系统性的知识。
讨论和辩论也是提升理解和记忆的好方式。找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探讨,不同的观点碰撞能激发思考,深化理解。
切记历史并非死记硬背,是理解和应用。尝试用历史的视角去解读现实问题,你会发现历史的魅力无处不在,这也是我热爱中国通史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