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政治复习总共是精讲精练一遍+知识点提要一遍+风中劲草两遍。看完精讲精练花了2个多月,大家时间上要把握好,我看的慢了。在精讲精练看完之后,风中劲草还没出版,我就拿知识点提要看了一遍,随后加紧进度风中劲草在考前一周看完了两遍。看的时候要注意,特别是第一遍着重在理解,尤其是马原部分一定要理解并记忆。第二、三遍是记忆,记忆各细小知识点。第四遍是记忆大框架。技巧是:一,看的时候边看边记,遇到类似的概念抓紧记清楚不同之处,如此反复,遍数越多越牢固。可把类似的概念写在边上,以便查阅。二,看时要仔细区分概念,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这一类不仔细看分不清楚的概念,而很多选择题实际上就是文字游戏,看你细不细心。三,遍数越多记忆越牢固,因为政治填空题很多都是比较琐碎的知识点,一下子没法完整记忆,最好做到5遍以上。
考研英语方面:
我一直采用分模块的方式复习,首先专注阅读,接着是新题型,再来是完形填空,最终才处理作文。然而,我没有全程模拟真实考试来练习,尽管我能妥善管理每个部分的时间,可到了实际考试那天,我发现时间严重不足,以至于完形填空来不及做,我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只能随意猜测答案。你们千万别重蹈覆辙,别让分数白白溜走。我的客观题只丢了一分,剩下的18分主要失在翻译和写作上。我认为写作占据了大部分的分数,而完形填空和翻译则无需过分操心,多研究历年来的阅读理解文章会更有帮助。我的策略是,每天都坚持限时完成一篇文章,随后逐句翻译,虽然我没把翻译内容写下来(觉得这样做效率低),但我会在书上标记出我不懂的句子,并且查阅解析以理解生词。这样的深入学习大约需要两小时,最后再仔细分析题目,无论是错误还是正确的选项,都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到写作,我记得那些清晨,我在教学楼的顶层诵读,声音回荡,仿佛三天都未曾消散……事实上,我已经很重视写作了,可惜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记忆中的优美句子就像解放西路的美景,当时觉得惊艳,但到考试时却一片空白。至于书法练习,我也尝试过,起初还行,但在紧张的考场上,我的字迹就暴露了原形。如果要练字,务必提升速度,让它融入日常生活!
考研专业课方面:
文物保护学是一门涵盖历史、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科学,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你需对化学反应原理有深入理解,特别是涉及到文物腐蚀与保护的化学过程。物理知识,如材料力学和热力学,也是理解和分析文物保护技术的关键。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则有助于理解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
掌握各种文物保护技术和方法是考试的重点。从传统的修复技艺到现代的科技手段,如激光清洗、非破坏性检测技术等,都需去熟悉并能灵活运用。对国内外最新的文物保护理念和实践案例,也要保持关注和研究,因这些往往能反映出文物保护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前沿。
再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文物保护学的核心。在学习过程中,尝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分析文物损坏的原因,设计保护方案等。这不仅能提升理解能力,也有助于你在考试中更好地解答应用题。
复习资料的选也至关重要。除了教材,我还推荐阅读《中国文物报》、《文物保护与管理》等专业期刊,以及参加相关的学术论坛和讲座,这样拓宽视野,了解行业动态。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采用“深度学习”法,即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深入探讨,不是浅尝辄止。定期做模拟试题,自我测试,找出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团队学习也是一个好办法,大家一起讨论难题,共享资源,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