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光学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考研时,政治科目常常被视为次要关注的对象,然而,因政治分数不足而错失理想的学府,实属遗憾。因此,对待这门让人又爱又恨的科目,我们不能有任何松懈。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政治科目具有最高的效益比,只要熟记关键知识点,短期内提升分数并非难事。不过,我并不主张将大量时间消耗在此,尤其是对于那些要求深入钻研专业领域的院校,应更加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试题颇具挑战性,颇有张宇风格。复习初期,打好基础是关键,要全力以赴地掌握全书中的每一个方法和习题。我选择了张宇的高等数学教程,以及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和全书。每位作者的书籍都有其独特之处,我将李永乐的全书研读了两遍,张宇的高等数学则超过三遍,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同样也读了三次以上。十月份起,我开始做四套历年真题,每次得分通常都在130分以上。接着是张宇的八套卷和李永乐的6+2,难度较高,不需要严格按照三小时的时间限制,遇到难题不必纠结,不懂的话可以直接查看答案。每天我还是会抽出一些时间回顾全书。之后,我尝试了张宇的最后四套题,依旧非常具有挑战性,不过今年的实际考试难度也是如此。接下来,我完成了剩余的真题,并且每套只用了两个小时,因为很多题目我在全书中已做过,分数可能不太准确。这段时间,我会专注于错误题目的整理和笔记的复习。最后,迎来了考试。面对大题时,我感到困惑,许多题目无从下手。因此,减少错误至关重要。
考研英语方面:
我提前开始了英语复习,并且执行得相当有效。从大三下学期起,我遵循艾宾浩斯记忆理论,每日学习1个词汇列表并不断回顾以前的内容,一个学期下来,我掌握了基础词汇。对于超出范围的部分,我看了一遍但未能记住,就选择放弃了。针对一些难以记忆的单词,我会利用有道词典,在使用手机时顺便浏览,以此帮助记忆。暑假期间,我正式开始做张剑的150篇练习,但由于假期较短,只能间歇性地完成几篇,错误率高达3个或以上,但我并未过于担忧。期间我还购买了考试虫的长难句教程,可惜一页未翻,深感遗憾。进入大四,尽管课程繁重,我还是坚持复习单词书,并完成了约20篇张剑的练习,随后立即转向真题(从2007年开始的题目)。在复习过程中,我对真题进行了大约两到三轮的精读,确保理解每个句子,相较于150篇,真题显得更为正规,做起来更加流畅。这时,我已经大致复习了五遍单词,能记住80%至90%。考前,我完整地做了几套模拟题,背诵了黄皮书中的作文模板及常用句子。有人建议持续阅读和保持单词的记忆,但由于时间安排,我在12月的确有大约半个月没有做阅读。坦白说,直到考试前夕,我都觉得自己准备不足,差距很大,心里没底,不过还是决定试一试。幸运的是,今年的英语考试难度不算高,除了最后一篇阅读有些费解,其他部分我觉得还算顺利。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关键。普通物理B涵盖了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的基本概念都是构建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石。比如,在力学部分,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原理要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电磁学中,电场、磁场的概念,库仑定律、安培环路定理等需熟记于心。
公式推导与应用是考试的重点。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知道公式的使用场景,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这样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快速找到解题思路。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电磁学的核心,理解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必备技能。
再者,重视实验和实例的理解。普通物理中的许多理论都凭实验来验证,如杨氏双缝干涉、迈克尔逊干涉仪等,理解这些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有助于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比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做题与反思同样重要。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找出不足,及时补充。每次做完题目后,都要进行深度思考,理解错误的原因,避免再次犯错。
定期回顾和整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制作思维导图或者笔记,这既帮助巩固记忆,也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