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复习的比较晚,9月底吧,买了一本肖秀荣精讲精练看了一遍,因为感觉有个印象再上课效果会好一些,要记笔记。有个大框最好,尽量记住多的内容。后来风中劲草就出来了吧好像,就开始背,我这个人有时候就是差不多style,所以导致很多都不够严谨,这是性格缺陷,奉劝学弟学妹们踏踏实实记住每个重要的知识点。再后来就是肖秀荣八套,四套。其实还有其他很多套题,比如蒋中挺五套题,杨加宁,还有石磊,多做题是没有坏处的。着手的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
考研英语方面:
我已经使用手机应用背诵过两轮考研词汇,但我个人倾向于通过阅读来增加词汇量,这种方法有助于我在实际语境中理解词义,记忆也更为牢固。起初,我试过研读张剑的150篇文章,但他的解题方法并未能让我信服,于是我决定放弃这本书。确定专业方向后,大约在九月份,我开始专注于真题训练,系统地完成了2005年至2015年的历年真题,并对每一部分都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我认为,真题与实际考试最为贴近,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不为过,因为它们能真实反映考场上的题型风格。理解和把握真题的特点对答题大有裨益。十二月时,我购买了一本小黄书来准备作文。遗憾的是,这是我考研英语备考中的最大失误...最后,我的作文水平并不理想...在钻研真题的同时,务必要多加练习写作,别重蹈我的覆辙。
考研专业课方面:
中西哲学史的学习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与思想之旅。中国哲学史涵盖了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的心学、理学,西方哲学史则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康德、黑格尔,再到现代的存在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理解每个时期的哲学家及其思想,不仅要记忆大量概念,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我建议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将重要人物和观念作为“点”,梳理出历史发展的“线”,形成对整个哲学体系的“面”状认知。
哲学专业综合则更强调实际应用和理论创新。这包括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分支,需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我在准备这部分时,除了阅读教材,还广泛涉猎相关论文和著作,尤其是教师的研究成果,以便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我会定期进行思维训练,比如做逻辑推理题,或者尝试撰写短篇哲学论文,提升自有的论述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对中西哲学史,我用思维导图记录关键人物和观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对专业综合,我则会详细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疑惑,以此推动深入研究。讨论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常常与同学一起探讨,甚至与导师交流,这既有助于理解和消化知识,也能激发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