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世界史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复习,其实并无太多窍门。关键在于深入研读教材,务必细致入微。我个人选择了任汝芬的四部系列书籍,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部,第二部则配合第一部看了两遍,部分题目过于教条,几乎照搬教材,适合作为巩固基础知识之用,无需过分纠结。如果想要练习题目,最佳选择仍然是历年真题,尽管近年来考点不再重复,但其命题思路和考查方式极具参考价值。至于第三部,质量欠佳,几乎无太大帮助,建议多重温第一部,深究真题。任汝芬的最后一套四题信息量较大,质量平平,若有富余时间可尝试完成。考前,肖秀荣的四套题非常必要,有可能会押中一些主要论述题,例如12年和13年,均有六分大题被准确预测到。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背诵一些大题的标准答案,即使无法完全预测原题,但在考试中仍能找到应用之处。另外,市面上流传的“20天20题”小书也值得一读。尽管不太可能直接命中原题,但其中的一些通用语句在答题时特别实用。我认为,学习文科需要大量背诵,有些知识点虽然理解,但自行表述往往不如他人概括得精炼。熟记一些语句,答题时不仅能省时省力,还能使答案更为精准。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并非短期内就能见效,它要求持续的努力和长时间的积淀。你的努力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效果,即使你专心致志地学习了一个月也可能察觉不到明显的提升,但这其实是常态。因此,即使进步微乎其微,也不能放弃学习。如果你的英语成绩未能达标,这提醒我们务必高度重视英语学习。
建议每天下午2至5点安排复习英语。在暑假前的基础阶段,主要任务是记忆单词,并完成1996年至2004年的真题阅读。每篇文章都需要深入剖析,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所有词汇和短语,同时分析每个选项的正确与错误原因,理清每个句子的结构,尤其是复杂的长句,最好能够全文翻译甚至背诵。初期阶段重在打基础,初遇真题阅读感到困难、错误多或者速度慢都是正常现象,别气馁,学习总有个过程,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改善。
暑假后进入强化阶段,以最近十年的真题为核心,但近几年的真题应保留作为模拟考试使用,因为真题资源宝贵,需谨慎对待。继续保持对真题阅读的深度解析,建议准备一本笔记本记录生词、短语和复杂句子,每周回顾一次。真题阅读需要反复操练,仔细研读,至少要完成三次以上,以便找出命题模式。此时可开始独立的翻译训练。英语翻译颇具挑战性,通常涉及长句和陌生词汇。初期阶段,建议仔细分析近十年的真题翻译句子。
对于写作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从暑假开始,基础较好的则可从九月或十月启动。切勿依赖作文模板,临时抱佛脚只会导致分数偏低。推荐参考王江涛的《高分写作》,书中有历年真题和必备范文。我按照类型,将每个题目类型的作文至少背一篇,然后默写并改正错误,持之以恒直至考试前夕。后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撰写作文,因为考研作文的主题范围有限,考试时结合所背内容灵活运用即可。
对于新题型,自2005年起的真题应反复练习,理解其中的规律,尤其是代词的考察方式,相对简单。至于完形填空,因得分不易且时间紧张,我并未过于专注准备,一般能得到4-5分就足以避免拖后腿。最后两个月的冲刺阶段,继续以真题为中心,不断重复做题,寻找解题规律。12月份起,每周六下午进行英语模拟考试,可以使用真题或模拟题,关键在于熟悉时间管理和答题顺序。模拟考试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考研专业课方面:
世界史综合是一个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古代文明、中世纪欧洲、近代亚洲、现代美洲等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对这样的科目,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间线至关重要。我建议从大的历史阶段开始,逐渐细化到每个时期的特定事件和人物,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网络。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阅读原版历史书籍是非常有益的。比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等,这些经典之作能帮助理解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也要关注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世界历史评论》、《历史研究》等期刊,这将使知识体系保持更新。
做笔记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有效方式。我会采用Cornell笔记法,将每一段历史分为事实、解释和问题三个部分,这样既有助于整理思绪,也方便复习。定期回顾笔记,凭自我测试来巩固记忆。
再者,案例分析是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理解其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关联性。这种深度学习会提升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
练习写作同样重要。尝试写一些小论文,模拟答题环境,训练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观点。参考历年真题,或找一些模拟试题进行练习。记得,结构清晰、论据充分、语言流畅是得分的关键。
别忘了利用好网络资源。许多学术网站、论坛都有丰富的资料和讨论,拓宽视野,解决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