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当十一月来临,考研的脚步逐渐逼近,我们便切换到备考的高强度记忆模式。在这个阶段,最主流的参考资料组合是“风中劲草”配合“肖八”与“肖四”。风中劲草专为选择题设计,书中的关键点用各种颜色标注,便于理解和记忆。我个人仅浏览了一遍,但身边的许多同学都反复研读了数次。它的内容精炼,我也是反反复复地背诵,直至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因此,我的体会是,选择那些让自己更容易理解和适应的资料更为重要,质量胜于数量,关键是真正领悟。对于“肖八”的选择题,它们可以帮助发现知识盲点;而“肖四”的大题则是每年考试的核心部分。历史数据显示,“肖四”常常命中一些大题,今年也不例外,它预测了几道大题的主题。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虽然材料相似,但问题的角度可能会有所不同。针对今年的试卷,我觉得单纯抄袭“肖四”的答案并不理想,最好是结合题目材料,用自己的思考来回答。尽管如此,我还是坚信熟练掌握“肖四”至关重要,因为它的答案确保我们在考场上有足够的素材,并能灵活地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输出。
考研英语方面:
本人英语基础很差,四级才460分,而且考了两次(汗。。),第一次复习考研时是从3月份开始,当时先开始背单词,绿皮书一共50个unit,前期一天背一个,8点到12点,花的时候比较长(用的是艾宾浩斯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等背完第一遍后开始做真题,从04年开始往后做,每天也只做一篇阅读理解(精做),我认为只有精做才能提高,那么怎么样才算是精做?我的方法是做完一篇后,对完答案,把不会的单词全部挑出来记录,并学习(不只是记住意思,还要知道词性和用法),然后开始笔译原文,逐句用笔翻译在纸上,刚开始笔译是痛苦的,翻译出来的句子自己都恶心,但是不得不承认,只有痛苦才能提高,这个方法贵在坚持,我初期词汇量估计只有三四千,等笔译完04年到15年的真题后,基本达到八九千,等考试前期已经过万了。笔译完一遍真题后,可以回头继续做真题,不要以为真题做了一遍,你就会记住答案,觉得没有意义,事实上,你第一遍看不懂的单词句子,学习后,第二遍做时,依然看不懂,甚至第三遍也看不懂,所以真题一定要反复做,至少做两遍。至于作文,我想说的是,如果是英语大神那尽管再考前准备几条思路即可,但是如果英语一般,一定要背作文,大小作文都要本,至少各背10篇,实际上每年考的作文看似根本不同,但本质上还是具有同质性的,所以真题作文的参考价值相当大,尤其是教育部每年公布的范文,一定要学习!因为这就是人家阅卷老师认可的作文,作文就应该这么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从10月中旬开始背作文,20篇范文来来回回背了三四遍经典句子,达不到脱口而出,起码也是信手拈来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并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是核心。这包括教育的本质、功能、历史发展、教育制度等基本概念,以及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这些理论构成了理解和分析教育问题的基础,需凭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来深化理解。
教育政策法规也是考试的重点。特别是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等,需熟悉其主要内容,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部分内容凭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来巩固记忆。
再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是考察的热点。特殊教育学尤其注重实践应用,对特殊儿童的识别、评估、教育干预等方面的知识需深入理解。关注最新的教育研究动态和特殊教育的前沿议题,如全纳教育、个别化教学计划等,能够帮助在答题中展现出深度和广度。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读-思-练”三步走很有效。首先是“读”,广泛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论文,建立全面的知识框架;其次是“思”,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整合,形成自有的见解;是“练”,凭做题来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形成知识网络,也对复习有很大帮助。
在复习过程中,保持好的心态至关重要。考研是一场持久战,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足够的休息,避免过度压力。积极参加学习小组或寻找研友,互相激励,共享资源,也能使学习过程更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