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是回到学校后才开始进行的,如果觉得太晚可以再提前一个月,也不要太多,因为这门课是一个要懂得用巧劲儿的科目。老师的话我只关注了肖秀荣,几乎买了他的全套书。9-10月份的上午一段时间我都留给了政治,看一章精讲精练做一章的1000题,一轮差不多要一个月的时间。(1000题用铅笔做,因为之后还要刷很多遍)紧接着是第二遍,但顺序倒过来,先做1000题,再看精讲精练。10~11月份过第二遍,这时你会发现第一遍好像什么也没记住。别气馁,因为知识点太零碎,需要你一遍遍的刷提找感觉去巩固。每次的错题一定要翻书找到出处,搭配解析弄懂自己为什么错,很多错误是会重复出现的,一定要做标记。差不多十月会出政治大纲解析和风中劲草,个人认为大纲解析是有必要买的,虽然我第二遍仍然把笔记作在精讲精练上,但是大纲解析中会有一些每年的变化,这些变化是重点,很可能会出选择题,所以在做模拟冲刺题的时候,精讲精练上没有的一定翻翻大纲解析。风中劲草我也买了但是根本没有时间翻,它像是精简版的精讲精练,如果时间不够的同学可以选择看这本。我政治从头到尾的复习只有这两遍。进入11月份我就不再从头到尾的看精讲精练了,但是仍在刷1000题,错的仍会翻书标记,1000题我可能前前后后刷了4、5遍,对于巩固基础知识点,锻炼题感很有效果。除此之外,近十年内的选择真题也要反复研读,感受考研真题的出题水平和大体感觉。11月份还会出肖秀荣8套卷,选择题一定认真做反复做,大题熟悉即可。12月份出肖4,选择题同样道理,大题要开始背了。我只背了肖4的大题,原句一字不落的都背了5、6遍,在考场上只稍微结合了材料写,我觉得大题足够了。形势与政策除了买肖秀荣那本形势与政策小册子,就是要紧跟肖大大,最后我是把市面上能买的模拟题都买来了,只练选择题,因为不同的老师可能关注的点不一样,所以多看看还是有好处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参考的教材包括完整书籍(二战期间主要依赖个人笔记,未深入阅读原书),张宇的全部36讲,660题集,以及张宇的1000题。模拟试卷方面,我集中精力在张宇的8套卷和4套卷,李永乐系列的全套模拟,以及全真模拟400题,这些系列的质量尤为出色。其他品牌的模拟卷则参差不齐,难以一概而论。对于真题,我不再赘述,侧重精挑细选并深度解析,我采用的是张宇的真题大全解,虽然发现少许错误,但总体品质可靠。在两年的备考生涯中,我广泛涉猎了各种教辅材料,从流行的36讲,两本李姓作者的复习全书,到汤的高数讲义,再到专门讲解解题策略的书籍,如选择题技巧指南和其他各类解题技巧手册,无一不是我的学习伙伴。
考研英语方面:
我认为填空部分主要测试日常积累,它不太侧重复杂的语法规则,而是常常通过相似词汇让考生感到困惑。因此,平时积累各种固定搭配、词汇用法和短语运用是有益的。对于写作,我十一月开始使用王江涛的作文教材。小作文相对直观,而大作文更具挑战性。我背诵了十篇小作文,以及大作文的一些精彩开头和结尾句。然而,一个难题是即使背熟了也可能无法顺利写出,这是我曾经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按主题准备了自己的个性化模板,确保考试时能有内容表达。在构建模板后,我用过去十年的真实试题逐一练习,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我的模板。起初,撰写一篇文章可能需要一个小时,但随着时间推移,速度逐渐提高。实际上,评阅老师批改作文的时间非常短暂,他们不会仔细阅读每个细节,所以尽量把你能想到的内容都写出来,同时保持字迹工整。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关键。结构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涉及到力的传递、平衡条件、结构变形等问题。你需对刚体静力学、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例如,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截面法、弯矩图和剪力图的绘制等都是必备的基本技能。
熟练运用公式和定理。结构力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公式和定理,如欧拉-伯努利梁方程、圣维南原理、影响线的概念等。这些不仅仅是记忆的问题,更需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深化理解,做到灵活应用。做题的过程中,我会经常画出结构示意图,帮助理解力的分布和结构的响应。
再者,实际案例分析不容忽视。结构力学不仅仅是一堆公式的组合,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我会找一些真实的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桥梁的设计、建筑物的抗震计算等,这样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凭模拟考试,我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点,及时调整学习策略。研究历年真题帮助我把握考试的难度和风格,提高应试技巧。
我强调团队学习的重要性。我会与同学一起讨论难题,互相讲解,这种互动学习方式往往能激发新的思考角度,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