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比较教育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红宝书》被视为唯一的命题来源,或许有人认为它的组织结构不太清晰,但这并不妨碍你自行创造条理性。你可以尝试用方框圈出关键名词,用下划线标注重要词汇,或者为一系列观点编号。不过,记得不要过度标记,以免混淆重点。其次,对红宝书中引用的名言(即引号内的内容)做出标记,并了解它们所属的知识框架,这些都是常见的考核点。此外,充分运用肖秀荣的1000题。完成练习后,要在《红宝书》中找到每个选择题对应的概念。特别是对于错误的答案,不应仅依赖答案解析,务必回溯原文加深理解。同时,将1000题中易错或复杂的部分添加到《红宝书》的相关部分,便于后续查阅和比较。我个人的策略是:首次阅读时,深入研读每一章节,并在书上标出层次和重点,然后做相应的单选题。由于多选题难度较大,初次接触可能会削弱信心,所以放在第二轮。第一轮的目标是奠定基础。第二次,根据之前标记的重点重新阅读,每读完一章就做一章多选题。这一阶段旨在强化和提升。第三次,使用历年真题及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来实战演练(只做选择题),确保明确每题源于《红宝书》的哪个部分。这一步骤重在填补知识空白,培养考试手感。考研政治的分数差异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主观题大家相差不大。而在选择题中,多选题尤其关键。因此,复习的核心就是攻克选择题。经过三次循环学习,选择题的掌握程度应该相当不错了。除此之外,还有三项额外任务:A. 抄录肖秀荣形势与政策的选择题答案,大致记住即可,无需过多投入时间。B. 自行整理经常考且容易混淆的信息,例如党的重要会议日期和主要内容。C. 梳理主观题。将肖秀荣最后四套题中的大题按照不同主题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考前一周全力以赴地背诵。我的政治主观题得分,全赖于考前一周的集中归纳和记忆,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阅读是关键部分,总分高达40分。我利用碎片时间来记忆词汇,以便腾出更多时间专注于1997年至2007年的实际阅读试题。在提高阅读技能的过程中,也同步巩固了词汇记忆。这段时间我使用的是《考研真相》这本书,它详细透彻,逐字逐句翻译,并对复杂句子进行了深入解释,只是有些阅读题目的解答略显不足,我总共研读了三遍。对于2007年至2017年的题目,我选择了张剑的黄皮书,虽然不如前者详尽,但其解析精辟且有策略性。由于之前十年的题目我已经做了三次,2007年至2015年的题目我则做了两次。由于时间有限,我把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程上,所以最后两年的试题未能完成。这不是一个理想的做法,最好能留作考前模拟练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涵盖了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理解和掌握这些领域的基本理论是基础,比如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等核心概念,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变革和发展,国内外教育制度的特点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学策略、评价方法等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
在复习时,我建议采用“理解+记忆”的方式。对理论性强的内容,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凭做笔记、画思维导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对教育史的部分,尝试构建时间线,将重要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
案例分析能力是教育学专业考试的一大考察点。你需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去解析实际教育问题,这就需你在阅读学术论文、关注教育新闻的,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每次遇到相关的实例,我都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答题的灵活性。
多做真题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凭历年试题,你了解考试的风格和难度,找出常考知识点,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模拟考试环境进行练习,你在真正的考场中更加从容。
我要强调的是,虽然考试技巧很重要,但扎实的知识基础才是根本。所以,每天的学习都不能松懈,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态度,你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