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7月起着手准备政治,采用的是肖秀荣的全套教材。虽然普遍建议9月开始,但我并不完全同意。如果你具备出色的自律性和学习能力,确实可以在9月启动,但大多数人在面对政治理论的复杂性,特别是理科背景的同学,可能会感到困难。提前准备能够提升成功的可能性,并有助于减轻后期专业课程的压力。7月至9月期间,我研读了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每学完一章就做相关题目。不过,由于暑期在家自学,效率不高,进度相对较慢。第一轮下来,我对政治框架有了大致理解,但具体内容记忆模糊。
到了10月,我入手了肖秀荣的《知识点提要》,这本书更精炼且内容浓缩。我立即开始深入阅读,反复读了大约三次,显著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11月,我开始使用肖秀荣的《考点预测(背诵版)》,这是一本小册子,我首先仔细阅读,然后精选关键点进行背诵,多次查阅巩固。其中许多论述结合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非常贴合实际。
12月,我尝试了各种模拟试题,包括肖秀荣的8套题和4套题,任汝芬的4套题,以及蒋中挺的5套题。我个人觉得任汝芬的4套题不太符合考研风格。我只完成了肖秀荣8套题和蒋中挺5套题的选择题,其中肖秀荣的4套题质量最佳。此外,对于时事政治的选择题,我觉得仅通过模拟试题中的内容就足够了,我额外购买了一本时政书籍,但实际上帮助不大。
备考的楼层有一二层是自习室,直至考试前一天,许多人还在教室外面拿着肖秀荣的4套题答案疯狂背诵,最后的成绩除了努力,也有些许运气成分。我一直没有把政治当作复习的重点,因为专业课占据了大量时间。通常在效率较低时做一些题目,我完成了任汝芬第二本书,考前又背了20天20题。进入考场后,感觉考官相当宽容。核对答案时发现客观题错误不少,所以主观题部分应该得益于老师的评分。总的来说,政治分数不是决定性的,关键是平衡投入与回报,总分才是关键。
考研英语方面:
因为我前期的复习效率不算高,原定的10月开始背作文的计划也没有得到实行,所以直到考前一个月才开始看作文格式、背模板,不推荐我的这种冒险做法。就我有限的经验来说,多研究历年英语一、二的作文真题还是很必要的,仿写或直接背优秀范文都可以。
考研专业课方面:
关于“教育综合”,这是一个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在复习时,我建议大家首先要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明确各个部分的重点。例如,教育学原理要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等核心概念;教育史则需关注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改革;教育心理学则要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策略。每天分配一定时间阅读教材,辅以历年真题进行练习,这将有助于加深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教育管理学”是我个人觉得更具实践性的科目。它涉及到学校管理、课程设计、教师发展、教学质量评估等多个方面。对这个科目,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我还强调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的思考。我通常会找一些教育管理的实例,尝试从理论角度去解析,这样既能巩固理论,又能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一些教育管理相关的论文或报告,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实践趋势,这对考试中的论述题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我特别注重笔记整理,将每个章节的关键点提炼出来,形成自有的知识卡片,便于后期复习。定期自我测试,模拟考试环境,帮助适应考试节奏,提高应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