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我从下半年起头开始,借助风中劲草来学习,并且侧重于掌握其提供的知识点以了解考试重点。随后,我配合相关练习题进行训练,并在接近考试的时候重新回顾题目以加深记忆。对于主观题,我只是在临近考试时专心背诵了肖四的内容。至于英语,早在一年前的假期,我曾完整地背过一本词汇书,可惜后来遗忘了不少。进入大三下学期,我尝试每日进行定量的阅读理解与词汇复习,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未能持久。实际上,大部分英语应试技巧是我在大四上学期通过定期做考研真题、记单词以及适应答题节奏来培养的,这种方式也让我大致能估算自己的英语得分。
数学方面,基于我原有的良好基础,尽管最终成绩一般,但在复习过程中我能迅速抓住关键考点和题型。假如基础较弱,也不必担忧。我曾在大三下学期、暑假以及大四上半学期的前半个月,完成了全书及配套习题,感觉足以覆盖所有重要考点。我没做660题,但建议大家仔细完成一套这样的教材并充分消化,相信可以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若遇到像今年这样难度的考试,可能需要一些思维灵活性,这因人而异,尽自己最大努力就好。临近考试,我又重读了一遍学过的全书知识和题目,加以整理归纳,之后便按照时间表做真题直至考试。其间,我也尝试了一些模拟卷,但由于难度较大,只做了几套就停止了。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的核心在于均衡,关键是要平衡四大板块:大阅读、翻译、句子排列和写作。每项都需要同等关注,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请注意,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全面展开复习。值得一提的是,写作部分相对较易提升,因此可以将其留到最后阶段重点突击。对于完型填空,我没有深入钻研。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稍作复习;若时间紧张,不必强求,因其分数比重不大,且准确率难以确保(实际上,随机猜测与精心准备在完型上的得分差距并不明显,故其复习效益较低)。然而,翻译和句子排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的效益回报非常高,甚至超越大阅读。许多考生失利的原因就在于这两类题目处理不当或未能预留充足的时间。所以,务必要重视翻译和排序。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西方哲学,这是一个深度和广度并存的领域,涵盖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各种流派。我认为理解其核心在于把握历史脉络和主要思想家的观点。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证主义,康德的先验与经验的结合等。要深入阅读原著,尤其是关键篇章,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这能帮助直接接触哲学家的思想精髓。参与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也是提升理解的有效方式。
科学哲学则更注重逻辑分析和批判性思考。需理解科学知识的性质,科学理论的发展,以及科学实验的角色等问题。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理论,库恩的范式转变,费耶阿本德的相对主义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视角。我会推荐读一些基础教材,比如《科学发现的逻辑》和《科学革命的结构》。尝试应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实际的科学问题,比如气候变化、量子力学等,加深对科学哲学的理解。
在复习策略上,我建议定期做笔记,整理思维导图,将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网络化,有助于记忆和理解。定期自我测试,凭模拟试题来检查自有的掌握程度。找到一个好的学习群体,共同探讨问题,互相激励,这对备考的帮助极大。
至于时间管理,我通常会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解和消化知识点,再进行适量的练习。毕竟,哲学重在理解,不仅仅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