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在众多科目中,政治或许可说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无需提前过多准备。我的学习计划基本遵循辅导课程(对于觉得政治难的同学,参加一个辅导班会很有帮助)。我从10月1日才正式启动政治复习(当然,9月开始也是可以的)。考研政治的关键在于选择题,所以10月和11月我主要精力放在做选择题上。我用的是《精讲精练》配合《1000题》,每读完一章《精讲精练》就做对应章节的《1000题》。我觉得《1000题》极其关键,涵盖了所有重点内容,我总共做了三次,第一次标记错误,第二次重做错题并深入理解和查阅教材,第三次则在考前两周内完成。另外,推荐购买《风中劲草》来记忆一些内容。11月中旬,各类预测卷陆续上市,我建议买一套,以做选择题为主,例如肖秀荣的八套卷、蒋中挺的五套卷、任汝芬的四套卷以及肖秀荣的四套卷。至于分析题,从11月中旬开始背诵也不迟,主要关注肖秀荣的四套和蒋中挺的五套。今年肖秀荣的四套卷分析题预测非常准确,一般来说,只要熟背肖四和蒋五,分析题部分就不会有问题。
考研数学方面:
提高阶段,其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解题能力和水平,使其与考研的要求靠拢。在此阶段,我大致将陈文灯的《数学复习指南》之高等数学部分、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复习讲义》和姚孟臣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例题精讲》认真看了3遍,并做了笔记,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此外,我认真的将李永乐的《经典400题》做了一遍,然后又分析了一遍!我将自己做错的题集中起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12月份我在数学上花的时间慢慢减少,基本上午8:30-11:30做数三真题第二遍(按照章节来)和过全书或者看自己薄弱的专题,然后一周我一般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模拟两次。在考前做完了真题第二遍,又刷了一遍全书。考前最后一周着重看了一下公式和定义。
考研英语方面:
我是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才开始复习的,但后来发现时间相当紧迫。实际上,建议从寒假起就开始攻破词汇和复杂句子。我选择了《恋练有词》作为单词书,因为其中包含的实际考试中的词汇和句子,如果你反复听,之后在做真实试题的阅读部分时,你会觉得这些句子既熟悉又简单,但这并不理想,因为它可能影响你在考场中面对新句子时的应对能力。对于翻译,我没有购买特别的训练材料,而是利用了张剑的英语阅读黄皮书,每篇都有几条长难句。我会在一本专门的笔记本上抄写下这些句子,然后尝试自己翻译,最后将正确答案写在旁边进行比较,这样能清晰地看出我在哪些地方翻译得不对。此外,每次完成阅读后,我都会习惯性地查看全文的标准翻译,以培养适应英语的翻译思维方式。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理论是关键。结构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涉及到力的平衡、结构变形、应变能、虚功原理等多个核心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因它们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例如,理解力矩平衡和剪力图、弯矩图的绘制,这对分析结构受力状态至关重要。
重视实例分析和计算。结构力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理解,更需凭大量习题来加深理解,提升计算能力。我建议多做历年试题和模拟题,尤其是那些涉及复杂结构的题目,它们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结构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问题。利用软件进行结构分析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ANSYS或者ETABS等,直观地看到结构在不同荷载下的反应。
再者,物理直观的培养不容忽视。结构力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凭物理直觉来解决,比如凭想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何变形,帮助更直观地理解问题。我经常凭画草图,构建物理模型来辅助思考,这种方法在我备考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定期复习和整理知识点。结构力学的知识点繁多且相互关联,定期复习帮助巩固记忆,并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我习惯每学完一章就做一次小结,把重要公式、定理和解题技巧整理成笔记,这样在后期复习时会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