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在考试时,我觉得单项选择题相对轻松,多项选择题则更侧重于考核细微知识点,我自我感觉经过反复刷书,应对选择题还算得心应手。对于主观题部分,大部分题目居然与肖老师预测的相近,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原先记忆的答案竟原封不动地出现在了试题中。尽管有些措手不及,我还是尽力调整心态,将原先背诵的内容稍作改动后写在了卷面上。不过,我对自己的主观题回答并不太满意。为了今后的复习,我会加强多项选择题的练习,并整理出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新题型挺多的,大题比较正规,前面的客观题比较考验人,自己训练的是在不够。自己是从4月份左右开始自学高数的,在暑假之前非常粗糙的自学完了高数,做了一下李永乐的全书,完全不会做,只能看,心里也很着急。后来每个知识点都会看一些解题技巧,后期做题的时候发现特别好用。数学千万不要只看,一定要动手做,看100遍不如做3遍。自己到11,12月份才把全书做完3遍,真题做了2遍,第一遍套卷联系,每天上午一套,计时的,非常受益。自己基本上只做了3套左右模拟题。数学,我花时间最长,到最后也是最自信的一科,因为觉得这是最能为自己提分的一科了,我还是报有一点点小的幻想的。
考研英语方面:
务必深入探究考研英语的真实试题!不宜提前过多地练习,以免后期缺乏练习材料。我从五月末才开始涉足真题阅读,起初专注于2005年至2020年的阅读,每日两篇。我会记下遇到的新词并写下它们所在的句子,以加深对词汇语境含义的理解。第一轮主要是为了适应题型,感受真实考试的阅读理解难度。完成这八年的阅读后,为了保持学习节奏,我又迅速做了1997年至2004年的阅读,同样记录生词,但不太关注准确率,毕竟这些年的命题风格与近年有所不同。进入七月中期,我开始了第二轮真题阅读的深度研究。这次,我每天处理四篇阅读,接下来四天每天详细分析一篇,参考黄皮书的解析。由于时间充裕,我把每篇阅读的原文都打印了两遍,一份调整了行距方便逐句手动翻译,对照解析后在我的打印版上做笔记并定期回顾;另一份保持原样,用于整理题目,将题目和其对应的文章内容裁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这个过程耗时耗力,每天只能完成一篇,但对于后续的真题复习非常有益。如果时间紧迫,不建议采用此方法。暑假期间我完成了这个庞大的项目,对考研英语阅读的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十月至十一月初,我再次回顾了2005年至2020年的真题,此时我前期的打印资料和真题笔记本起了关键作用。十一月中旬至十二月上旬,我印制了英语答题卡,每周六下午两点到五点进行全真模拟测试,如同之前那样仔细研究真题,整理题型,只是省略了手动翻译的步骤。剩余的时间里,我不断查看之前的真题阅读笔记和错题,特别关注那些难度较大的阅读。这样算下来,我对真题阅读大约进行了四五轮,所摘录的真题词汇也依据记忆策略反复背诵了几轮。
考研专业课方面:
半导体物理的核心在于理解其基本概念。半导体的基本性质,如能带结构、载流子类型(电子和空穴)以及它们的行为,是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你需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配以足够的思考和讨论。例如,能带理论是半导体物理的灵魂,理解电子从价带到导带的跃迁过程,对理解半导体的导电性至关重要。
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也是关键。例如,PN结、MOSFET等基本半导体器件的运作机制,需对半导体材料的掺杂、电荷分布有深刻的认识。这里,除了理论学习,做一些实际的电路模拟或者观看实验演示也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再者,半导体物理中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部分也不能忽视。这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但却是理解半导体器件性能和行为的关键。比如,费米-狄拉克分布的理解帮助你理解温度对半导体特性的影响。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研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半导体物理的问题通常涉及到复杂的计算,你需熟练掌握相关的数学工具,如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并能够灵活应用到物理问题中。多做题,尤其是历年真题,能帮助你熟悉考试的出题模式和难度,提高解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