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电路与系统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不必过早准备,因为你记忆的速度赶不上遗忘的曲线。我是在快十月份开始准备的。我做选择题,刷蒋的《800题》和肖秀容的《1000题》。我喜欢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11月份之前主攻选择题就行,一定要把不会的知识点都搞懂。选择题我刷了基本两遍。就是要多看书!把错了的题彻底理解清楚!把错题的解析都写在原题旁边。其实历年真题只是让你了解出题人思路,但绝对不会重复出现,所以做一遍就好。大概11月份后开始看大题,看真题中出现的大题,尤其要看答案解析,仔细研究如何答到点上,如何得高分。然后开始做蒋、肖的练习题,《肖四》、《肖八》是一定要做的,并且要结合时事背会大题。今年政治大题肖押中的还是蛮多的。大题不要太担心,剩下最后一个月背就足够。(我当时由于时间紧,剩十几天背的)政治的重头戏还是在选择题,尤其是多选题,选择题的对错会跟别人拉开很大差距,一定要重视!!做到先理解后记忆!再者,北京地区公共课压分严重,政治决定你是否可以上一个好学校。所以一定不可以掉以轻心,忽视政治的复习。政治复习资料:讲义,命题人1000题,在12月份,在做四套卷时,可以拿着分析题练练手,不一定把答案一字不漏的写下了,列出提纲,表明知识点即可。就这样,我就上了考场。(但说实话,自己准备地并不充分,心里并没有底,近五年选择题真题没有做,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出现我这种情况,做做选择题真题还是挺有必要的)
考研数学方面:
对于数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定要注重方法,平时的做题习惯很重要,千万不要注重快,要注重精,说一下我的复习计划,大三下学期由于我们课很多,而且万恶的老师经常性的点名,我用于考研的时间很少,主要就是晚上和周末,下学期我主要看了一遍课本,把课后习题做了一遍,不过现在看来,课后习题没大有不要做,如果你的时间充足,你可以做,如果不充足,你可以只看课本,因为到时候复习全书上的题就够你做的,暑假期间,我就回家呆了六天,暑假是最难熬的,天气很热,而且学校餐厅的饭简直不是给人吃的,坚持住就是胜利,你们可以这段时间开始做全书了,李永乐的,陈文灯的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然后九月份主要做了一下李永乐的660题。660题很好,基本上填空选择的题型全都包含了,你把它做透了,多看几遍。十月份开始做模拟题,我主要用的是李永乐的全真模拟400题,这套题很难,做的时候很受打击,不过做完之后,感觉有很大收获,到十一月份开始做真题,这时候做真题感觉就很简单了
考研英语方面:
掌握坚实的英语基础确实裨益匪浅。对于英语学习,我推荐在3月至4月间启动词汇积累,要深入记忆,切勿浅尝辄止,至少重复三次,才能让那大约5500个单词在脑海中留下痕迹。务必珍惜真题资源!它们珍贵而有限,我曾因过早消耗而导致后期效果平平,因为已记住了答案。持续不断地复习词汇至关重要,不可间断!自2005年以来,英语真题的形式趋于稳定,因此过去14年的真题尤为关键,预留5套左右用于最后阶段的整体模拟,前期可按题型练习,也可适时完整做一套以熟悉流程。关键是理解题目而非仅仅完成,通过深入研究获取解题策略和经验才是目标。7月或8月开始接触真题为宜,规划好进度,做过的题要彻底消化,精读每一道题,理解选择的理由以及排除的原因,牢记并熟练掌握反复出现的词汇。长难句需独立解析,只浏览译文并无实质帮助。至于写作部分,小作文相对简单,大作文则较复杂。小作文从11月开始,了解可能考查的类型和基本构架,内容填充即可。大作文要求更高,需要闪光的高级词汇和清晰的逻辑,光看几篇范例远远不够,建议从11月底起每周撰写一篇真题作文,参照范文改进,并考虑购买作文书籍借鉴精彩表达。但最关键的一点是亲自动笔,只看或背诵是不足以提升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要理解信号的基本概念,包括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它们的特点和转换关系。特别地,傅立叶变换是理解和分析周期性信号的关键工具,要熟练掌握其计算规则和物理意义。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则是解决线性时不变系统问题的重要手段,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系统理论是这门课的重点。需了解系统的分类,如因果性、稳定性、线性和非线性、时变和时不变等,并学会判断一个给定的系统属于哪一类。对线性时不变系统,凭卷积来求解输出响应,这是需大量练习的部分。
再次,信号的滤波、调制与解调是实际应用中的重要环节。理解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如巴特沃斯滤波器、切比雪夫滤波器等,能够帮助设计出满足特定要求的信号处理系统。调制与解调技术,如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等,是无线通信的基础,需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
至于学习方法,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至关重要。阅读教材和讲义,理解概念和公式背后的意义,凭做题和编程实现来加深理解。对复杂的系统模型,尝试画出系统框图,这样有助于直观理解各个部分的关系。定期回顾和总结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
利用在线资源,如Coursera、Khan Academy等平台的相关课程,帮助你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点。参加讨论小组或者找同学一起学习,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解决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