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能源动力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政治复习不必过早启动,十月开启完全合适,真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我用的是四本教材,包括真题集、大纲解析、考试分析以及序列二。能在这个科目上拿到这样的分数,我认为已经相当理想了。如果想高效达成目标,参加辅导班是个好主意,完成序列二的练习,选择题就能做得相当接近正确答案了。这比起埋头苦读那些厚实的辅导书籍,性价比高得多。我的学习方法是先通读全书,按科目逐一攻破。说到主观题,我要强烈推荐一位教师——肖秀荣。听说他在2007年的预测题目中覆盖了考研的79分,虽然我没核实真实性,但2008年的最后四套题确实很准,五道主观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关线索。不过,根据实际考试情况,我想建议后来者以考试分析为主要参考,背诵考试分析要比记忆那些浓缩版的二十天二十题轻松得多,那本精简版大概只有二十页不到,而标准答案正是来自考试分析。由于时间紧张,我只看了四五遍考试分析,没有来得及背诵,所以主观题得分不太理想。
考研数学方面:
从课本开始,因为准备得早时间比较充足所以把课后题都做了做,大概四月看完课本开始看复习全书,第一遍的时候全书上题十有八九不会,耐着性子把解析从头到尾看懂为止,这一遍特别费时,大概到六月份才把全书高数部分看完。然后马上开始第二遍,因为第一遍巩固的不错,所以第二遍就轻松很多。九月从最早的真题开始做,一天一套,不熟练的知识点需要针对性地练习,不能留死角。早期的真题大致会做就可以,不用太计较,毕竟时间久了,变化还是挺大的。因为复习的时间比较充足,最新的几年真题想留到考前训练用,所以突然就闲下来了,但数学又不能停,听说张宇的《高数18讲》不错,就找了一本开始看,有好的内容就做笔记。然后进行冲刺阶段的复习,技巧性比较强,题目也更灵活,但一定要基础过硬再来学,在几遍全书的基础上做也许会更好,否则可能会跟不上节奏。在看完《18讲》之后觉得时间还是很充足,就做了《660题》的选择题部分,做起来很难,很多题还是会卡壳,但收获也是很大的。这时候差不多到了11月,这时候数学的时间就需要减少了,于是开始每天一套做李永乐的十年真题(留了最近三年的在考前做),这本书的编排我觉得很好,前面是成套的题,后面是把历年真题按章节知识点编到一块,可以按章节练习,适合查漏补缺。经过前面这么多轮的复习,这时候做真题会很轻松,基本上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就能做完,成绩稳定在140左右。做完套题再按章节继续做,做错的题做好记录。到了十二月开始做模拟卷,比较常见的就是张宇《八套卷》、李永乐《6+2》、合工大超越,模拟卷会比往年真题难很多,但也是必要的,尤其是这两年的难度明显在提高,需要做一些难题。考前几天把之前留的几年真题做了感受感受最近几年的出题风格以及保持做题的感觉,翻翻笔记、全书看有没有生疏的知识点,再看看错题本,然后就可以放心地上考场了。考研数学还是挺重基础的,只要复习地扎实了就不怕,近几年真题的计算量不小,需要格外注意,如果因为粗心失分就很可惜了。
考研英语方面:
关于英语作文是否需要模板,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我曾于考研前两个月每日一练,选择真题作文以培养手感。完成后,我会参照黄皮书,挑选出其中精彩且适用广泛的句子,一一记录到我的笔记本中。此外,我在网上搜集各种作文模板、经典语句、名人智慧以及谚语,加以整理和摘录。对于小作文,我避开了以往已考过的话题,重点准备了祝贺信、邀请函和投诉信等类型,而今年的小作文恰好就考到了邀请函。至于模板,应避免使用人尽皆知的那种,最好是结合多种资源自我创新,打造个性化的模板。大作文的情况则颇具戏剧性,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大作文难以预测,命中率极低。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的基础知识是关键。这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势能原理等基本概念。这些内容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动力学基础,一定要扎实掌握。我建议大家多做经典例题,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基本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振动和波动部分是理论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需理解和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性,如周期、频率、振幅等,并能够分析复杂的振动系统。波的传播、反射、干涉和衍射也是考试的重点,需对波动方程有深入的理解。
再者,刚体运动和角动量守恒也是考试的热点。对刚体的平面运动,要理解并应用转动坐标系下的牛顿第二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则要求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灵活应用。
能量法和拉格朗日方程是理论力学的高级部分,但并非每个学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都会涉及。你们的考试大纲包含了这部分,你需花时间理解和掌握这个从经典力学向现代物理过渡的重要桥梁。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练习”是最好的策略。理论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凭大量的习题训练,真正领悟其精髓。每做完一题,都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对难解的问题,寻求老师或者同学的帮助,讨论往往能带来新的启示。
我还推荐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结合的方式学习,比如Goldstein的《Classical Mechanics》就是一本很好的理论力学教材,Landau & Lifshitz的《Mechanics》则帮助你深入理解更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