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在初期,我研读了肖秀荣教授的《精讲精练》(次年使用《大纲解析》)、《1000题》以及他的《历年真题解析》。此外,我还借助徐之明的《逻辑图解》进行学习。进入中期阶段,我以徐涛的《冲刺背诵笔记》为蓝本,专注于背诵选择题的关键考点,并通过蒋中挺的《客观题应试宝典》来掌握易混淆的知识点。到了复习后期,我投入大量时间背诵大题和模拟试题,利用肖秀荣的《形势与政策》、《八套卷》和《四套卷》,以及徐涛的《八套卷》、蒋中挺的《五套题》和阮晔的《四套卷》作为资料。对于大题的备考,我还参考了徐涛的《考研政治必背20题》,其内容十分精炼。整个政治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1000题》了解基础知识以应对选择题,然后背诵笔记来牢记所有基本知识点,最后则是准备主观题的大题。
对于那些对政治感到困惑的同学,比如我这个理科生,特别是对马哲政经感到吃力的,我不建议等到《大纲》发布才开始,而是推荐直接从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入手,每读一章就做相应章节的《1000题》。可以尝试今天阅读一章,第二天完成对应的习题,以便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并巩固记忆。一开始,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马哲部分,由于难度较大且题量多,可能需要每天一章。而毛中特和近代史可以尝试每天两章,如遇到章节题量过大,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绘制逻辑图或思维导图会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这些纷繁复杂的知识点。
完成第一轮《1000题》后,可以开始做历年真题的选择题,理解出题模式和考查重点。接着快速重做《1000题》第二遍。当徐涛的《冲刺笔记》出版时(大约在十月中旬),每天背诵一至两章。我个人偏好《冲刺笔记》,因为它对易混淆知识点做了很好的归纳,版面简洁,内容更加精炼,使得背诵更为高效。背过一轮后,再次做《1000题》,你会发现错误明显减少,甚至无需查阅书籍就能解答。此时,你可以同时进行第三次《1000题》的练习和第二次《冲刺笔记》的背诵,这将为后续的模拟题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时间有限,可以省略第三次《1000题》的练习,不过我当年连第二次都没完成,导致后来模拟题中出现许多错误,我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整理错题,因为知识点不够清晰。
鉴于我当时的时间极其紧张,所以提前准备至关重要,以免留下遗憾。即使我没有完成三次《1000题》的练习,但我非常认真地背诵了《冲刺笔记》,尤其是那些易混淆的知识点,我相信这是我取得较好政治成绩的关键。政治中有许多需要对比记忆的相似知识点,多次回顾,确保不再犯错。
考研数学方面:
在去年的这个时期,我并未计划参加研究生考试,因此我的数学复习从五一开始,但初期收效甚微,直到暑假我才真正投入复习。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时间显得有些紧迫,甚至未能完成所有真题的练习。尽管如此,考试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毕竟今年的数学题目难度较高。我首先精读了《数学全书》(第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十分专注,遮住答案独立解题,然后对比验证,若解对了,就检查解题步骤是否相同;如果出错,便深入分析错误所在。这个阶段耗时较长,持续了三个多月,而我在这期间几乎全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复习要尽早开始,尤其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毕竟英语学习没办法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是从去年三月份开始看恋恋有词,做笔记,因为那个时候还处于完全不慌不忙的状态,所以进度也是有些慢,但是…看完就再也没有然后了…直到考前我也没有翻开过它,也没再好好背过单词,可以说是非常尴尬了。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前期一定要把好单词这一关,至关重要!!!对于后面做真题非常有帮助!!1996年到2020年阅读打印下来,做三遍。最近十年的阅读要把每一个句子吃透。利用早晨的时间晨读好的句子,考前一个月换成晨读背诵作文。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至关重要。材料科学基础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凝固、塑性变形等基本理论。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需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机制。例如,晶体结构的学习,不仅要知道各种晶系和空间群,更要理解它们的形成原理以及影响因素。对相图,不仅要能画出常见的铁碳相图,还要能够分析不同成分下材料的行为。
实验知识和实践应用也是重要部分。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往往需凭实验来验证和深化理解。例如,在研究材料的热处理工艺时,理解淬火、回火、正火等过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就需结合实际操作和实验结果。有机会的话,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验室的工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会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再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试中的重头戏。在复习过程中,要多做题,尤其是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这些题目通常涵盖了各种可能的考点,凭解答锻炼解题思路和速度。遇到难题不要急躁,尝试从基础出发,一步步推导,这样既能巩固基础知识,也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材料科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材料和技术层出不穷。虽然考试主要基于教材,但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阅读相关文献,帮助你开阔视野,增强对材料科学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