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提及政治,如今回忆起来满是感慨,当初学习的过程让楼主倍感煎熬,最终只是勉强过关。九月下旬才开始复习,初次阅读(红宝书)相当草率,就像浏览目录一般,结合(肖)1000题刷题。然而,这种做法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由于投入了大量时间却没有深入理解,导致效率低下,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增加的压力和焦虑,这无疑是楼主所有课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因此,建议大家首次复习时务必认真对待,切勿敷衍了事,后期的时间极其宝贵。尽早打牢政治的客观题基础,深刻理解概念,大题部分通常依赖于背诵模拟试题,楼主选择了背诵肖四。当考试中遇到大题的那一刻,之前几乎崩溃的心情在选择题环节之后得到了平复。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三月起便浏览了课本,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然后直到五月才重新开始深入学习,这次选择了数学全书。起初,我以为基于大学期间扎实的数学基础,全书应当不成问题。然而,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它比我预想的更具挑战性,往往需要花费两三天才能消化一个章节。最初,我会尝试不看答案独立解题,但时常遇到困难或错误,这让我备受挫折,甚至有时会直接查看答案。后来我改正了这个习惯,并在六月底左右完整地做了一遍,但我仍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接着,我想试试分级习题集,却发现难度更高,没过多久我就转向了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我发现,《复习指南》在完成全书后再读,变得容易许多,其中充满了技巧,某些解题策略与李永乐的方法不同,我个人更倾向于李永乐。我把《复习指南》当作一种补充材料。到了七月下旬,我又重读了一遍全书,这次我对知识有了系统性的理解,明白了每个问题的核心所在。在第二次通读全书的同时,我也完成了660题,尽管大部分是选择和填空,但有些题目的运算量堪比大题,非常有价值。刚开始我错误颇多,而且越往后做,越发现很多知识点会被反复考察。到了八月底,我完成了第一轮660题。九月开学,我没有去上课,而是开始了第三次全书复习和第二次660题练习,随后开始做历年真题,按时间顺序进行,保留最后两年的题用于模拟测试。做题时不应过分关注分数,关键是掌握知识点。到了十月中期,我已经完成了十多个真题套卷。那时,我购买了市场上流行的模拟题,包括张宇、汤家凤和李永乐的。到十一月中旬,我开始第二轮真题训练,并着手整理错题本,对同类错题进行分类。进入十二月,我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同时也买了四套卷和合工大的,不过后者难度过高,每次动笔都觉得无从下手,最终放弃了,我主要集中精力于李永乐的6+3和真题错题。在最后的两天里,我用剩下的两年真题进行了最后的实战演练。总的来说,重要的不是书的数量,而是质量。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那些在英语方面感到困扰的朋友,我想分享的经验可能会有所裨益。阅读的重要性无需赘言,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数。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发现写作部分也相当关键。我通常选择先完成作文,然后再去处理阅读理解和翻译,最后解决完形填空。试卷一打开,如果作文写得顺利,后面的题目解答也会随之流畅;反之,一旦开局不利,紧张情绪可能贯穿整个考试过程。初次考研时,面对作文题目束手无策,心情瞬间紧张,连带阅读理解都看得云里雾里,只能勉强答题。第二次备考时,幸运地遇到了准备过的作文主题,一切就顺风顺水了,虽不能与高手相比,但自我感觉良好。因此,我想强调的是,作文真的很重要,别等到12月份才匆忙开始。请大家避开我走过的弯路,从10月份起每周至少练习一篇,并且要多背诵作文,不仅要用英文熟记(反复记忆,反复记忆),还要确保了解每个句子对应的中文含义!至于阅读理解,尽量多做几遍,即使记住答案也没关系,关键是深入剖析:为何选择这个答案,其他选项的错误在哪里(这些都是解题技巧)。这部分我表达得可能不够清晰,希望你在做题过程中能自行领悟。每次重做都应该有所收获,带来新的启示。
考研专业课方面:
西方经济学是理解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企业等的行为和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在市场中相互作用;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活动,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这两部分都需深入理解并掌握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经济增长模型等核心概念。
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清晰的概念框架。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应被放入这个框架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供求理论时,不仅要理解供求曲线的移动和变动,还要知道它们如何影响市场价格和数量,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在实际生活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至关重要。理论知识需凭案例分析来深化理解。阅读相关的经济新闻,尝试用学到的理论去解释经济现象,或者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提升理论应用能力,也能你对知识点有更生动的理解。
再者,习题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做题帮助巩固记忆,训练解题技巧,并能暴露你在理解上的盲点。我建议使用历年的真题和高质量的模拟题,因这些题目往往更能反映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讨论和交流同样重要。你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习,共同探讨难题,互相启发。有时,别人的一个角度可能会打开你思维的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