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在九月中旬后才启动政治复习的,身为理科生,我承认自己在这方面根基薄弱。我耗费不少时间逐字逐句研读了肖秀荣的详细解释,但仍感到困惑不解,就像许多前辈的经验所述,我不建议提早开始政治复习。与英语不同,政治初期并不需要大量机械记忆,大致了解主要脉络即可,不过最迟九月份必须开始。接着,我投身于刷题的过程中,通过解答题目来熟记知识点,这已经相当充足。然而,我要提醒你们,老旧的题库价值有限,因此要合理分配时间。我完成了肖1000题、风中劲草以及大纲选择题(总计约6000题),并且将错误的题目再做了一遍。此外,我还做了肖4、肖8、任汝芬、阮晔等后期预测卷,但在实际考试中,总会发现有些遗漏。总的来说,选择一两本基础教材就足够了,避免在不必要的地方消耗过多时间。关键是跟上当年的政治报告!这一点强调三次!对于大题部分,以背诵为主,掌握答题技巧为辅。让我按板块具体说明:对于马哲,理解是关键,概念最为重要,我报名参加了课程,有老师指导。选择题主要考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至于大题,我的建议是尽可能背下所有要点,数量不多,大多是套话,每年都会重复考,而且这是得分的关键部分,尽量不要失分。许多人会在最后一个月疯狂背诵各种预测卷来准备大题,但这可能会让你压力山大,因为内容太多且时间紧迫,所以我建议提前完成哲学部分的背诵,会让你轻松不少。答题时,应先写出原理,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大部分题目遵循这样的写作模式。另一个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原理,怎么解决呢?多做题绝对有帮助,寻找关键词,识别出题者的暗示和题目的重点。此外,重新审视原理的概念,也许你会明白为什么这个原理在此不合适。
考研英语方面:
我本人比较喜欢英语,当然英语也比较好,做数学题的空隙每天拿出两个小时做英语阅读简直是享受(可能很少有人有这种感觉吧)。我就是铁打的每天两小时英语,一直坚持到了初试的前一天(考之前还做了两篇练练手)。我记单词没用过什么恋恋有词之类的,就是从98年真题开始做,每做一篇把每一个不熟悉的单词记在一个本上,重点就是每天有时间就看这个本。我觉得这样才能抓住考研词汇的重点,做的多了就知道哪些是高频词汇,哪些是容易混的了。没事的时候拿出来做过的文章默读,当做故事来读,通过情景记单词也是一种强化。到底英语就是单词量必须足,不然阅读做起来你绝对有想哭的感觉。然后就是语感的培养,好多人问过什么叫语感,这个我也说不出来,自己悟,大概是一个长难句你让我说出来具体意思可能很难,但是看过后用语感带出你能知道个大概的意思,反正是很朦胧,但你看题目,就能通过你理解的大概意思选对,很管用。我训练语感就是通过不断地读,不断地读,不断地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慢慢地对于很多人来说长难句需要一点点的抠,我就只需要扫过一两遍就能搞定。你做题的时候不需要搞得特别明白,做对才是王道,分析的时候才需要好好搞明白,一天基本就是四十分钟做两篇阅读,然后用一个半小时有时候两个小时去整理生词,全文翻译(一句句的翻,这个懒绝对偷不得,你偷了懒,最后全得自己受)。我做英语几乎是从五月份就开始卡点做阅读,一篇绝对不能超过18分钟,事实证明对我来说是完全适用的。因为我觉得真题本来就不多,你如果每一篇花半个小时来做来研究真的是浪费了练手的机会,我每天英语只花两个小时,如果你觉得对你来说太少可以多一个小时,但建议不要超过四个点,因为还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数学。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来谈谈“汉语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涵盖了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我认为,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它为构建了汉语基础知识的框架。要注重实践应用,多做题,尤其是对词语辨析和句法分析的部分,需凭大量的练习来提升自有的敏感度。关注语言现象和社会文化背景,如方言差异、语言变迁等,也是提升理解深度的关键。
是“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这门课程涉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教学法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内容。在这里,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深入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比如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熟悉各类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情境教学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提高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部分,不仅要求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更要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凭阅读相关文献和参与模拟教学活动来实现。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每天定时复习,保持学习的连续性。我会把每个知识点都梳理成笔记,方便日后查阅。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拓宽视野,与他人交流讨论,这对深化理解大有裨益。
对模拟试题,我建议定期进行全真模拟,按照真实的考试时间安排来做题,这样训练自有的答题速度和应试心理素质。每次模拟后都要认真分析错误,找出知识盲点,及时补足。
我想强调的是,虽然考试成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汉语的理解和对教学的热情。只有真正热爱,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也更容易在未来的研究生生涯中持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