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核技术及应用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参考书种类繁多,但是有一本必买,大纲解析。而且最好买正版的。放弃大纲解析,那才是本末倒置,核心考点只是让你知道哪里重点,但句子还是要按红宝书上的来。政治最重要的是毛概和马原,近代史我基本放弃不看了,因为高中是学文的还是比较有自信的。关于做题,买了陈先奎的2000题,我觉得陈的题很细,当然也有很多很废。还是那句话,不用纠结到底用哪本书,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到后来也有跟风买了20天20题,觉得那种就只是穿线的,别指望能压中。最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己做专题,至关重要!考研政治很大的特点就是跟时事结合非常紧密,上面说到五个知识模块虽然在分值上各有侧重,但是总体来说其实还是可以用一些热点事件贯通的。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据说今年有点难,我数学在复习中应该是占了大部分时间的,结果也还好,我前期过了一遍课本没做课后习题,大概花了不到一周,熟悉了一下布局和概念,然后做的李正元的复习全书,刚开始做的时候确实有些痛苦,不少宝宝很纠结问我到底买李正元还是李永乐的书,我只能说看个人喜好了,我觉得李正元的舒服一点,题目切入点很好而且挖的深,李永乐的我也看过,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很不错的,全书更贴近10年到15年真题,很新颖,方法有很多是不错的。然后呢,我觉得就是得在暑假前把全书过一遍,我不喜欢把这些拖到暑假,毕竟要玩耍……(捂脸)而且时间真的很够的!暑假呢我玩了十天一点书没看,剩下时间做完了数学90年到00年所有真题,就是数一二三能做的都做了,感受就是这段时间的真题质量真不错,尤其是证明题之类的,质量很高要费脑子。八月份的时候呢,把强化班教材重新过了一遍,这个你们就参考一下……九月十月做完了00到10年的真题,并且做了订正和笔记。十月中旬每周六进行模拟,用11到15的真题,模拟考研,平时就开始刷题模式了,一本660题基本一周搞定,然后做了张8,张4,李正元400题,以及市场上各种模拟题,我可能和有些宝宝不一样,我喜欢每天上午刷一套模拟题,而且讲真,如果不这样做我很难保证自己每天效率超高。这样一直刷题,再订正,做笔记,看错题,中间夹杂模拟考试以及不断回顾00到10真题,我觉得差不多了,而且我要提醒各位宝宝,真的不要在仅仅做完真题之后以为自己数学不错,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同学,只练习真题,而且14.15年真题考了130就觉得自己数学很棒,这个真的是假象我觉得我得提醒你们一下,因为这几年的真的很简单,基本没有难点,不管你数学学成怎样,可能你数学不好你也可以120以上,但今年数学考下来很多同学就跪了……so,希望宝宝们保持谦逊啦!数学就说这么多吧,保持题感,保证计算量,保住准确率,不管什么样的卷子你都没问题的!
考研英语方面:
考研中,英语科目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不少考生因英语分数相差微弱,被迫接受调剂的命运。从3月到考研结束,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英语。在3月至暑假期间,我的主要任务是记忆单词,许多人会选择那本绿色封皮的无序版单词书,起初我也一样,但我推荐避免使用它,原因是单词量过大,一些词甚至多年未在考题中出现,实属不必记忆。我后来找到了一本根据历年出现频率排序的词汇书,记住了所有出现过两次以上的单词,这就绰绰有余了。暑假后,我才开始着手准备阅读理解,无需额外做模拟题,只要深入研习历年真题,足以应对考试。对于英语的其它部分,写作背诵大约十几篇范文就足够了,考试时往往能派上用场。考试时,我首先完成作文,接着做翻译和阅读,由于时间紧迫,完型填空我就随机填写了,每个空0.5分,得分效率远低于阅读选择题,不宜在此耗费过多时间。我注意到考场边的一个女生似乎从完型开始做,但最后时间耗尽,作文还有大半空白,显然是策略不当。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础,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对每一部分,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例如,在力学中,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原理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在电磁学中,电场、磁场的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理解和应用是核心;光学则涉及到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的理解;原子物理学中,氢原子模型、量子数、波动力学等知识是基础。
学习这些内容时,我建议大家先从教科书入手,逐章阅读,理解每个概念的物理意义。做大量的习题来加深理解,因理论知识只有凭实践真正内化为自有的能力。我通常会挑选一些经典的教材如费因曼的《物理学讲义》,或者霍金的《时间简史》作为辅助阅读,它们用更生动的方式解释了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
复习过程中,我会定期进行自我检测,比如每周做一套模拟试题,以此检查我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我也积极参与在线论坛或学习小组的讨论,凭他人的视角和解题思路,我能发现自有的盲点,拓宽思考角度。
对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我会尝试用图示法、类比法来帮助记忆和理解。例如,用电磁铁比喻电场和磁场的关系,用弹簧模型理解弹性势能等。
我认为,保持对物理的好奇心和热爱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当你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你就会主动去探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