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从10月1日开始,我打算采用红宝书和肖1000题作为主要教材,两者结合使用效果颇佳。红宝书内容丰富,需合理规划时间,力争一个月内完成阅读,同时配合肖1000题进行练习。对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部分,我认为应多做练习题,因为仅凭看书理解这些理论和概念相当困难,适量的习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消化吸收。初期可略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时事政治”,因为它们在后期的模拟试题中会频繁出现,并涵盖重要考点。所以,“思修”和“时政”复习的最佳时期是在做模拟题阶段。在做了大量选择题之后,应侧重积累“时政”知识和练习论述题。那时,市面上会有许多关于“时政”的参考资料,挑选一本,它通常会对当年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有详尽概述。看完“时政”后,距离考试大约只剩一个月,保持冷静至关重要。每天早晨抽出一小时左右来记忆“考点识记”或类似材料,坚持不懈,尽量让关键知识点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以便在解答大题时能够找准方向。对于大题,起初难免感到焦虑,不知所措!我当初也是如此,从未在考前完整地练习过大题,答题时往往只写出几点,而其中与标准答案相符的寥寥无几。即便如此,我依然坚持下来。实考时,我的一个大题只写了少许内容。考研很大程度上是对心态的考验,坚定的信念是获胜的关键!在完成一定数量的哲学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方面的大题后,要时刻留意书店的模拟试题。推荐购买肖秀荣的四套题和任汝芬的序列四,尤其是肖秀荣的四套题中的选择题,当然,大题同样不容忽视。如果时间允许,序列四上的大题也值得一看。模拟题结束后,距考试可能只剩下十几天,这时需要抓紧时间巩固知识点,进行高强度的记忆。临考前几天,简单回顾之前背诵过的资料就足够了。
考研数学方面:
听说今年的数学挺棘手,我个人在备考时几乎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数学复习上。初期,我快速浏览了一遍教材,并未解决课后习题,大约用了一周左右,主要是了解框架和基本概念。接着,我用了李正元的全套复习资料,刚开始的确有些吃力,遇到困难时请教老师就能解决。常有人问我选李正元还是李永乐的书,我的建议是依据个人偏好。我个人觉得李正元的书更顺手,题目设计精巧且深入,而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也相当出色,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但从历年试题的难度来看,我觉得李正元的书对我帮助更大。我认为最好在暑期前完成第一轮全书的学习。暑假期间我休息了十天没看书,剩下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90年到00年的所有数学真题,无论是数一、数二还是数三的题我都做了。这段时间的真题质量非常高,特别是那些需要思考的证明题,非常锻炼脑力。十月中旬起,我每周六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使用11至15年的真题来模拟实战。平日我就开启了刷题模式,660题大约一周内就能完成,还做了张8、张4、李正元的400题,以及市面上能找到的各种模拟题。或许与某些人不同,我喜欢每天早上做一套模拟题,这样能确保我一直保持高效的状态。持续刷题、校正答案、做笔记、分析错题,期间穿插模拟考试和重温00到10年的真题,我觉得准备得够充分了。我想提醒大家,别光做真题就认为自己的数学水平高,我见过很多只练真题,真题得分130分就觉得数学很好的同学,但其实这只是误导,因为近几年的题目确实比较简单,没有什么特别难题。关于数学,关键是保持手感,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这样才能应对任何类型的试卷!
考研英语方面:
只需要一本单词书就足够了。购买过多的版本恐怕会让你感到困惑,反而看得少,学得也不扎实。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历年试题解析。对于完形填空,如果你的基础扎实,可以深入研究;但如果基础薄弱,我建议不必特意花费时间,毕竟最低也能得到3到4分。新题型值得你认真对待,因为它有可能全部答对,每一段都有提示线索。至于翻译和阅读,它们可以相辅相成,通过阅读训练也能提升翻译能力。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保护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环境问题分析以及环保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理解并掌握环境系统的运作机制,例如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基础中的基础。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性质、影响及防治措施也非常重要。这部分内容需深入阅读教材,结合实例进行理解和记忆。
环境问题的案例分析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例如全球气候变化、水土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不仅要知道其基本事实,还要能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新闻时事的积累,关注国内外的环保动态,提升自有的分析能力。
再者,环保法律法规也是考试的重要部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主要法规要熟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条款和法律责任。凭做历年真题来检验自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程度。
复习策略上,建议大家构建知识框架,将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梳理出来,形成一张思维导图。这样既能帮助理清思路,也能在复习后期快速回顾。定期做一些模拟试题,尤其是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最受益的方法是小组讨论和教师答疑。凭与同学的交流,我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思考问题;向导师教,则能帮助我解决疑惑,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