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生物与医药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自从拿到大纲解析后,我就着手准备,一共研读了四次。首次阅读时,我对照前一年风中劲草的重点标记(用红色和黑色笔),第二次则与历年真题对比标注(用绿色笔)。这时书籍的重点已十分突出,并且我配以做题,《1000题》完成了第一轮。接着进入第三次阅读,同时做《1000题》的第二轮,将重复错误的题目在大纲解析中标注(用黄色笔)。最后,在考试前几天,我进行了最后一次快速复习。
我一直是对肖爷爷充满敬仰的学习者,除精讲精练外,他的其它系列书籍我都购买了。浏览了一两遍肖爷爷的《知识点提要》,我发现其中的图表相当有用,对于后期复习既省力又高效。我还特别钟爱《考点预测》,在十一月中旬入手后,我背诵了两遍。对于真题和时政,我同样选择了肖爷爷的教材来学习。尽管《8套卷》和《4套卷》可能不及真题难度,但它们的质量在同类资料中无疑是顶尖的,这是公认的。
十二月来临,压力倍增,我在政治上的投入也随之增加。除了完成所有能找到的模拟试题,还有一些便于记忆的书籍出版。《20天20题》颇受欢迎,我也不例外地购买了,每晚睡前回顾一些,用餐时间也会浏览,大致背诵了两遍。到了十二月下旬,《考前预测》终于面世,我认为它是真正的考前必备工具,我在短时间内快速浏览了两遍,涵盖了关键知识点和时政内容,补充了许多之前忽视的信息,几乎在考前两天全心投入到这本书的复习中。
考研数学方面:
去年3月份开始买了几本经典教材:同济大学的高数,清华居余马的线代,浙大的概率统计以及配套的课后题辅导册。复习方法是按章节看,边看边抄概念、公式,并且准备个本子做课后题,不懂的或不会的就摘到笔记本(抄概念的本子)上,当然做题的本子和笔记本分开。这一阶段大概花费了2个半月左右。接着就开始做《660题》,其实没有做完,只做了选择的全部和填空的一半左右吧。先提醒一下哈,做这一部分比较折磨人,因为错误率会非常的高,但要经受得住考验,毕竟这才刚刚开始。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忘掉了,但是浏览之前做过的笔记就会很快拾起。6月初到月底我停下了考研复习,准备学校的期末考试。之后7月初回家买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并且每天花至少4个小时,注意一些概念的表述和灵活运用,大约20多天过完了一遍——注意要认真浏览和做题,有感想可以在旁边标注。8月15号从家里回到学校,这个时候大概到了第二遍的高数部分还未结束吧,不过这一次过线代时就着重现代讲义上的内容了。大家可以从看课本时总结的规律性的东西标注在空白处,这样以后看会更加方便。大概到九月初的样子第二遍全书也复习完了。其实这个时候有了之前看课本做课后题的基础,看全书并不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但知识点多,全书必须全程看,之后的看书过程可能就更顺畅,只是着重记忆一些薄弱环节,全书上的题也可只做自己标注的部分(错题或不会的地方)。10月1号国庆几天我开始做2002年以来(留下最近两年的别做)的数学真题(陈文灯版的,因为是卷子的形式,所以会比较有感觉),会有很多不会的,一般早上做题下午对答案的样子。11月初我开始做400题,一天一套,上午做,下午对答案,这个过程更打击人,但更能发现薄弱环节。10天搞定。做题方法:拿一张白纸,中间划竖线,可以左边留宽一些用来做题,右边用来修改、对答案。对答案时一定要先看答案思路,清楚后把答案迅速抄到右边空处,要边思索边抄写,思路要敏捷。400题我初做只能在100分上下,但千万不要放弃,这是查缺补漏的好时机。然后的几天迅速浏览李永乐的历年真题(当然要亲笔做),之前的做真题卷子就已经有了基础,所以这个过程会非常快,有明确思路的题目可以只看答题思路,大题争取自己动手算,这个时候(在之前的课本、全书、660题、400题的基础上)做题速度已经相当快了,当然准确是第一位的。你会觉得考得无非是这些重点,而老李的真题汇编就能将重点一网打尽。这个时候复习全书只是随手翻翻,将重点、薄弱点什么的折个脚,这时会发现重点难点已经不多了。《超越135》可以随手翻翻,我是没有看完。花上20天再整理一下《660》上的错题,大概有十几页的A4纸吧,中间划竖线的那种。这个过程依旧比较麻烦,还是整理思路和知识点的重复记忆,到最后就看这些错题就好了。有些人还买了《5+3》,我没买,最后只是看了做过的真题错题和660上的错题,最后两天做真题,那叫个简单呀,大概能到145以上了。但这还不是最终成绩,所以依旧要淡定。到了考场就会发现,考场上做题和平时完全是两个概念,那种状态会很不一样,速度会大大降低,所以平时的做题速度一定要提上去,说白了就是知识一定要掌握很牢。总体而言,我的复习过程大体有这样三个大块:夯实基础(总结概念定理公式,做课后题,归纳错题和重点题;适当做《660题》);复习全书(认真仔细看,不留死角,扫荡式做课后题并做标注);跳跃提升(真题、660题归纳总结、400题、超越135的高数和概率)
考研英语方面:
复习刚开始就定下计划,不管多忙,每天必须三个小时英语。因为英语这个东西感觉太重要,感觉一天没看都会有点生疏。四月开始我主攻真题,做完了精读每一篇,两天背一篇阅读,四个月背多少算多少,每天做两篇阅读,买了胡敏的阅读,觉得不太好,跟真题比太简单,做了一半就没有做了。我不喜欢看词汇书,所以只是在阅读时看见后面有解释的才背一下,真题上不认识的全部自己查出来背,根据句子来背单词。四个月把真题弄了两遍后开始做专项练习,买了一本完形填空,五天把20篇做完并精读了,做题刚开始时错的很多,做到后面就觉得做完形填空很有感觉了。用的翻译练习书先分类进行了翻译的技巧和知识点讲解,配有10多篇翻译练习,我感觉难度很大比真题难一些,句子和文章都很难理解,很多都读不懂完全不知道如何翻译,每天做完都感觉是到外星球遨游了一圈。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把这本书搞完,配合着讲解收获颇丰~感觉我英语阅读的质变就是在做完这本书后发生的。翻译做完后又找了一本长难句,因为时间原因只选了第二部分的100多个句子来精读,反复琢磨了两遍,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和翻译的技巧。阅读部分因为每天都有做胡敏的阅读题,中午吃饭的时候把星火的阅读当小说边吃边看。专项练习弄完就差不多10月份了,这时候开始把英语减少到了每天1个半小时,我又把真题翻出来,每天读一两篇文章,将标注的单词,短语,句子读读背背,重点琢磨真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坚持每天一篇新的阅读练习,同时把以前做过的阅读中遇见的单词复习下,每天复习一篇。差不多弄到11月底,我就开始英语小作文的专项训练,老师把所有小作文的类型总结了出来,真题考过的小作文我就背下来,没有考过的就参考作文书上熟记格式,这样考试就不虚啦,考到啥都不怕!12月份的前两个星期,我又把做过的完形和翻译快速复习了一下,有很多都已经忘记了,不复习不等于白做了么?月末最后两个星期重点是复习近三年的真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是基础中的基础。你需熟悉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以及它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构建后续知识体系的基石。例如,了解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类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对理解它们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深入掌握微生物的代谢过程,特别是发酵过程,因这是工业微生物学的核心。你必须清楚如何凭调控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来优化产物的生成,比如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典型例子。了解各种代谢途径,如糖酵解、TCA循环、呼吸链等,能够帮助你解析复杂的微生物生理过程。
再者,对微生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解也不能忽视。这部分涉及到基因表达、重组DNA技术等内容,这些在现代生物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也是研究新菌种或改造现有菌株的关键。
,要关注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它们在工业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影响。比如微生物在废水处理、生物质能源转化等方面的作用,这些都是实际应用中的重要考点。
至于学习方法,我个人认为理论结合实践非常重要。阅读教材并做笔记的,尝试做一些实验模拟,理解微生物学的实践操作。多做历年试题和模拟题,帮你熟悉出题模式,提高答题效率。找到一个学习小组或者导师进行讨论,能帮助你深化理解,解决疑惑。